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能源桩换热过程中结构响应原位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5 13:17

  本文选题:地源热泵 切入点:能源桩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6期


【摘要】:目前关于在桩基中埋设换热管作为地源热泵换热器(即所谓"能源桩"技术)在制冷或供暖过程中对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的影响的信息十分有限。在河南省信阳市一项地源热工程中开展了保持桩顶加载条件下施加温度荷载并进行桩身结构响应量测的试验。试验持续了4周的时间,在常规静载试验的基础上叠加了温度循环,以模拟能源桩在实际运行时的工况。沿桩身深度方向布设了振弦式应变计和其它量测仪器,获取了桩身的应变和温度曲线剖面。同时获得了桩顶加载量、桩顶位移、桩身中换热管的进出口水温以及环境温度等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又推导出桩身的附加温度荷载。在此试验的基础上,又探讨了能源桩结构响应的简化规律。对桩体进行加热或制冷后,桩体中相对于结构加载产生了附加温度荷载(拉力或压力),且受制于桩端和桩周约束,结构荷载和温度改变引起的附加荷载的合力可能会超出桩基设计规范的限值,在能源桩设计中应给予充分的考虑。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is limi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heat transfer pipe embedded in pile foundation as a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heat exchanger (so-called "energy pile" technology) on structure and surrounding rock and soil in the process of refrigeration or heating.In a geothermal engineering project in Xi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a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measure the response of the pile structur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olding the top of the pile under the loading condition.The test lasted for 4 weeks, and the temperature cycle was superim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ventional static load test to simulate the working condition of the energy pile in actual operation.A vibrating string strain gauge and other measuring instruments are arrange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depth of the pile body. The strain and temperature curves of the pile body are obtained.At the same time, the data of pile top loading, pile top displacement, inlet and outlet water temperature of heat transfer pipe in pile body and ambient temperature are obtained.From these data, the additional temperature load of the pile body is derived.On the basis of this experiment, the simplified law of structural response of energy pile is discussed.When the pile body is heated or cooled, additional temperature load (tension or pressure) is produced in the pile body relative to the structure loading, and it is constrained by the end of the pile and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pile.The combined force of additional loads caused by structural load and temperature change may exceed the limit value of the design code of pile foundation, which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of energy pil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基金】:清华-剑桥-麻省理工学院三校低碳大学联盟基金项目~~
【分类号】:TU831.6;TU4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强林;王媛;;岩体THM耦合应用研究现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陈益峰;周创兵;童富果;井兰如;;多相流传输THM全耦合数值模型及程序验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子望;张延军;张庆;许天福;;TOUGHREACT搭接FLAC~(3D)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1期

2 李飞跃;郑秀华;;循环液对能量桩性能的影响[J];建筑节能;2013年11期

3 邬杰;余跃进;;能源地下工程在南京地区的适宜性讨论[J];建筑节能;2014年02期

4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seepage control mechanism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0年03期

5 ;Numerical modeling of coupled thermo-mechanical response of a rock pillar[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0年03期

6 王楷;;溶质运移与高放核废物处置[J];山西建筑;2011年08期

7 刘希臣;肖益民;付祥钊;吴华剑;;地源热泵桩基螺旋埋管换热性能实验研究[J];暖通空调;2013年09期

8 陈益峰;周创兵;毛新莹;胡冉;;水布垭地下厂房围岩渗控效应数值模拟与评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9 刘泉声;康永水;刘滨;朱元广;;裂隙岩体水-冰相变及低温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耦合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10 路威;项彦勇;李涛;;无填充裂隙岩体水流 传热模型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强;;岩体工程数值模拟现状、成就与展望[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秦国伟;非均质稠油油藏复合调驱技术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2 路威;裂隙岩体水流—传热模型试验与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沈威;圆形水工压力隧洞衬砌变形特性与限裂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于子望;多相多组分THCM耦合过程机理研究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5 张勤;脆性岩石热—力—损伤耦合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赵丽梅;油页岩原位热解与煤地下气化耦合过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田鲁鲁;裂隙岩体渗流—传热耦合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林强;核废处置库近场岩体饱和断层带渗流—传热数值模拟[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王蕊;桩埋螺旋管换热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4 彭海波;多孔介质的水—气二相流—固耦合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亚晨,吴玉山,刘泉声;核废料贮存裂隙岩体耦合分析研究综述[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年03期

2 程瑞端,陈海焱,鲜学福,王国超;温度对煤样渗透系数影响的实验研究[J];煤炭工程师;1998年01期

3 李锡夔,李荣涛,张雪珊,武文华;高温下混凝土中热—湿—气—力学耦合过程数值模拟[J];工程力学;2005年04期

4 刘亚晨,席道瑛;核废料贮存裂隙岩体中THM耦合过程的有限元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3年03期

5 刘均荣,秦积舜,吴晓东;温度对岩石渗透率影响的实验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6 李宁,陈波,陈飞熊;寒区复合地基的温度场、水分场与变形场三场耦合模型[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10期

7 刘建军,薛强;岩土热—流—固耦合理论及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罗嗣海,钱七虎,周文斌,李金轩,易萍华;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及其研究概况[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9 梁冰,高红梅,兰永伟;岩石渗透率与温度关系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2期

10 贺玉龙,杨立中;温度和有效应力对砂岩渗透率的影响机理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柏生;徐仲杰;杨英武;;预测列车引起拟建建筑物的振动[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9期

2 俞瑞芳;樊珂;彭凌云;袁美巧;;地震动非平稳特性对结构反应影响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3 朱杭;赵金城;;高层钢框架在不同火灾场景下的整体响应分析[J];钢结构;2011年04期

4 张义平;蒋卫东;;爆炸荷载下结构响应的EMD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5 Steffen Mohr;Jesús M.Bairán;Antonio R.Marí;;剪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框架单元模型分析[J];钢结构;2011年01期

6 徐建超;;地震作用下钢框架与中心支撑钢框架的对比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7 何玉敖,吴建军;应用自递归神经网络(SRNN)预测结构响应[J];土木工程学报;1998年02期

8 武海涛;;钢结构耐火结构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建筑;2008年12期

9 李海岭,马亚丽,马智永;自递归神经网络预测结构响应[J];河南科学;2005年06期

10 杨志勇,韩志斌,李桂青,魏文晖;结构抗震考虑随机阻尼的动力响应分析[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鹏;李捷;王等旺;王长利;刘文祥;李焰;王惠;;柔爆索加载下圆柱壳结构响应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唐廷;陈灿寿;王明洋;;地下爆炸地震波对地面结构的安全影响分析[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李春林;王涛;宗长龙;;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ANSYS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海岭;罗先启;葛修润;;自递归神经网络预测结构响应[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魏海霞;陈士海;王海亮;;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建筑结构速度响应的现场测试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殷永炜;张其林;王忠全;孙占金;金鑫;;某国际博览中心结构分析[A];第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徐仲杰;王柏生;;预测列车引起拟建建筑物的振动影响[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王安宝;周布奎;杨秀敏;刘军舰;;隔土爆炸条件下浅埋结构动态响应分析[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9 葛耀君;赵林;许林汕;武占科;;风雨共同作用下结构荷载与响应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赖明;曹晖;;基于线性结构响应统计特征等效的地震动频域模型[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金平;不确定性温度场和结构的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涂永明;CFRP索悬挂建筑结构静力和动力分析及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王卓;网壳结构参数识别技术和损伤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4 郑东强;基于非概率区间集合模型的建筑物迁移工程多支点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陈波;大跨屋盖结构等效静风荷载精细化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姜南;应用MR阻尼器的相邻建筑地震反应半主动控制理论与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张爱霞;方形桩靴自升式平台地基极限承载力及结构抗穿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远华;金属滑移隔震支座在多层框架结构中的减震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郑薇;列车经过对周边建筑的振动影响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3 翟渊博;隧道爆破震动对民房的危害及安全评价[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4 徐仲杰;预测列车对拟建建筑物的振动影响[D];浙江大学;2007年

5 梁嘉庆;大跨空间结构在非一致地震输入下的弹性响应分析[D];东南大学;2004年

6 吴臻;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的预测及模糊预测控制[D];华侨大学;2000年

7 王俊平;爆破地震波对周围建筑物影响的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李杰;大跨屋盖风致响应分析的时域途径与频域途径比较[D];汕头大学;2007年

9 罗伟;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的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陈立喜;滑移隔震系统振动非线性分析[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14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714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c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