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对热舒适度的景观格局影响演化分析
本文选题:热舒适度 + 地表热岛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10期
【摘要】:为明确城市热岛对热舒适度的空间格局过程的影响规律,给城市空间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以1992—2011年天津市主城区为例,采用同季同时相的TM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基于人体舒适度和高温生理反应构建地表热岛对热舒适度的影响等级划分标准,划分成5个强度不同的影响区,进而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岛对热舒适度的影响区面积和强度都不断增大;二级影响区斑块破碎化,最大斑块面积减小,但其总面积却在升高,热岛影响无实质改善;引起人体不适应的三、四级影响区,斑块的数量与密度不断增大,总面积和最大斑块面积也迅速增加;热岛景观斑块的破碎化、斑块类型的混合、强热岛区的斑块连通度降低,都会改善热岛对热舒适度的影响;高层小区建设虽然节约用地,却增加了热舒适度的恶化总面积,并使局部热舒适度受影响等级异常增高.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 of urban heat island o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rmal comfort,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ational planning and layout of urban space, this paper takes the main urban area of Tianjin from 1992 to 2011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 TM remote sensing data of the same season and the measured data on the ground, based on the human comfort degree and the physiological reac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the criterion of the influence grade of the surface heat island on the thermal comfort degree was constructed, which was divided into five influence areas with different intensity.Then the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and intensity of heat island to thermal comfort are increasing, the patch of secondary influence area is broken, the maximum patch area is decreasing, but the total area of heat island is increasing, the influence of heat island has no substantial improvement.The number and density of patches increased, the total area and the maximum patch area increased rapidly, and the patch connectivity decreased with the fragmentation of hot island landscape patches and the mixing of patch types.Both can improve the influence of heat island on thermal comfort, alth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area saves land, it increases the total area of deterioration of thermal comfort, and makes the local thermal comfort degree unusually higher.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市规划系;淄博智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330) 中英科研合作伙伴关系项目(201223)
【分类号】:TU986;TU1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云浩,史培军,李晓兵,何春阳;城市空间热环境的遥感研究——热场结构及其演变的分形测量[J];测绘学报;2002年04期
2 覃志豪,Zhang Minghua,Arnon Karnieli,Pedro Berliner;用陆地卫星TM6数据演算地表温度的单窗算法[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3 覃志豪,李文娟,徐斌,陈仲新,刘佳;陆地卫星TM6波段范围内地表比辐射率的估计[J];国土资源遥感;2004年03期
4 黄初冬;邵芸;李静;;北京城市地表温度的遥感时空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8年03期
5 朱岳梅;刘京;李炳熙;叶祖达;饶红;王静懿;;城市规划实践中的热气候评价[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齐静静;刘京;宋晓程;郭亮;;大型城市河流对城市气候影响的实测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7 韩贵锋;颜文涛;赵珂;叶林;;近20年来重庆市主城区地表热岛的时空变化[J];环境科学研究;2012年06期
8 赵可;张雄;张炳信;;城市化与城市建设用地关系实证——基于中国大陆地区1982-2011年时序数据[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9 周红妹,丁金才,徐一鸣,黄家鑫,杨文悦,方岩;城市热岛效应与绿地分布的关系监测和评估[J];上海农业学报;2002年02期
10 肖荣波,欧阳志云,李伟峰,张兆明,TARVER Jr Gregory,王效科,苗鸿;城市热岛的生态环境效应[J];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建龙;王家强;彭杰;伍维模;;基于渭库绿洲地区ETM+遥感影像地面温度反演初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2 郭倩;沈润平;荣裕良;;基于EOS/MODIS数据的裸土多层土温遥感反演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3 孙亚东;邓斌;魏春璇;贾黎;;合肥城市化进程对气候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4 裴洪芹;;临沂地区夏季高温统计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5 李丽光;金巍;王宏博;马雁军;;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热岛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6 谭桂容;蔡哲;徐永明;;基于Landsat影像的南京地区热岛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7 王俊国;陈文潮;魏连新;王东君;王丽华;张博;;辽西北建平降水特征及干旱对农业的影响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8 邓祥征;姜群鸥;战金艳;;土地系统计量分析模型与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9 孙玉稳;李云川;孙云;;阴天条件下河北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子分布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10 彭燕梅;杨云源;何萍;徐成东;马如彪;;基于Landsat TM5影像的云南楚雄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庆国;杨书运;刘新;;生态学在城市热污染防治中的应用[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饶欢;张智勇;;一种基于ENVI的区域环境分析方法[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下册)[C];2008年
3 魏真;朱钟炎;;关于景观设计的低碳化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王继;王训霞;;利用Landsat5 TM6数据进行城市热岛效应分析[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肖晶晶;霍治国;李娜;辛明月;王丽;卢小凤;;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朱宪春;乐群;;上海市PM_(10)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潘永地;;利用常规气象观测风资料计算湍流统计特征量的探讨[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王兆龙;李洁;胡玉咏;;坡面屋顶绿化草坪技术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覃志豪;李文娟;徐斌;张万昌;;利用Landsat TM6反演地表温度所需地表辐射率参数的估计方法[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2003年
10 张万昌;刘三超;蒋建军;赵登忠;;基于GIS技术的黑河流域地表通量及蒸散发遥感反演[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睿;多源遥感数据和GIS支持下的台风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吴耀兴;长沙市城区热岛成因及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钱惠国;工业炉窑壁面散热及热污染控制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4 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冯晓刚;城市热岛效应演变与成因遥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文娟;应用遥感方法估算区域实际蒸散量的时空变异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潘竟虎;兰州市景观生态格局热环境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竞成;多源遥感数据小麦病害信息提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李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动态监测及其动力学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治英;应用GIS/RS技术研究江宁县江滩钉螺分布及其监测[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筱婕;基于城市热岛减缓的湖泊湿地景观功能连通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新芝;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矿区植被信息监测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峗齐;亚热带城乡森林水文化学特点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高玉川;环境卫星热红外相机水表面温度反演方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莹莹;城市热岛变化特征及其与下垫面之间的关系[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雍雍;基于城市热岛缓减定量模拟的效益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邓杏杏;基于DEM的气候因子空间模拟及棕榈适宜性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韩春峰;基于HJ-1B星的云检测及土地覆盖模式与地表温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蒋世章;基于TM/ETM+数据的厦门市城市热岛动态监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瀚阅;劈窗算法陆表温度反演精度比较与敏感性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学伟;杨冰;智长贵;龚文峰;;基于遥感和GIS的哈尔滨城区热岛效应研究[J];地理信息世界;2006年05期
2 李俊杰,何隆华,陈杰;南京城市热场的卫星遥感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3 李成范;刘岚;周廷刚;张力;吴忠芳;;基于定量遥感技术的重庆市热岛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4 赵岑;冯长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相互关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0期
5 叶祖达;;生态城市:从概念到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崇明岛东滩和北京丰台长辛店[J];城市规划;2008年08期
6 邢璐;单葆国;;基于Kaya公式的中国CO_2排放影响因素分解[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10期
7 梁进社,王e,
本文编号:1773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773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