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4 05:21

  本文选题:双型钢混凝土结构 + 转换梁柱节点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4年07期


【摘要】:以广东某高层建筑为工程背景,针对大跨度转换结构,提出了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柱节点的构造组合形式,通过对2个转换节点的竖向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了节点的破坏形态、承载能力、刚度、滞回特性、延性、耗能能力及关键位置钢筋和型钢的应变等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转换梁内置双型钢腹板形成的封闭空间对混凝土有约束作用,提高了节点区混凝土的抗剪能力;双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柱节点的滞回曲线饱满,极限变形能力较强,承载力较高,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均较好;被转换柱与双型钢混凝土梁采用"端板螺栓连接"实现了"在被转换柱底部先出现塑性铰",达到了"强梁强柱,更强节点"和"强转换层,弱框架层"目的。
[Abstract]:Taking a high-rise build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a structural combination of double section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SRC) transfer Liang Zhu joints is proposed for large span transfer structures. The low cycle cyclic loading tests of two transfer joints under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loads are carried out. The failure mode, bearing capacity, stiffness, hysteretic characteristics, ductility,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nd strain properties of steel bars and sections at key locations are studi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osed space formed by the inner double section steel web of the transfer beam can restrain the concrete and improve the shear resistance of the concrete in the joint area, and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the double section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transfer Liang Zhu joint is full, and the hysteretic curve of the double section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transfer Liang Zhu joint is full. The ultimate deformation capacity is stronger, the bearing capacity is higher, the stiffness, ductil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ability are better; The "end plate bolt connection" is used to realize the "plastic hinge at the bottom of the converted column", which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strong Liang Qiang column, stronger joint" and "strong transfer layer, weak frame layer".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美国南加州大学土木工程系;
【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粤科规划字〔2010〕170号)
【分类号】:TU398.9;TU317.1;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建阳,杨勇,赵鸿铁,郑山锁,林艺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综述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2年04期

2 白国良,赵鸿铁,文双玲;实腹式型钢混凝土(SRC)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J];钢结构;1999年04期

3 谭英韬,陈满钢,王祖华;高层建筑下部柱的选型与轴压比[J];建筑结构;2000年06期

4 田明革;型钢混凝土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中外建筑;1999年03期

5 谢仁禄,方一鸣;新华大厦钢管混凝土柱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1998年10期

6 黄志彬,梁毅;型钢混凝土梁在转换结构中的应用实例[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2年09期

7 韩建强,王绍杰,华玉;非对称配置型钢混凝土T型梁变形性能[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秦从律,金睿,胡生平,俞国平,裘涛,顾仲文;浙电大楼大面积地下室型钢混凝土柱的设计与施工[J];施工技术;2005年04期

9 伊永忠;李明义;;某中学阶梯教室屋盖型钢混凝土井子梁结构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8年10期

10 李俊华;童达武;王新堂;;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研究现状及分析[J];特种结构;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华;赵银海;唐跃锋;刘明哲;;火灾后型钢混凝土轴压柱剩余承载力试验[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2 肖绪文;陈迎昌;田宝吉;;郑州蓝码大厦工程型钢混凝土组合柱、墙施工[A];首届全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彭攀;杜新喜;程辉;罗飞翔;;基于AutoCAD型钢混凝土结构程序设计[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汪子月;张志强;;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蔡兹红;刘宏欣;贾晓峰;施从伟;;上海外滩中信城一期主楼超限高层结构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6 李焱;杨建江;秘志伟;;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研究和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2年

7 贺广零;卢晋福;;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白国良;雷强;;型钢混凝土受扭构件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苏芳;张建辉;;无箍筋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应用研究[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毛志伟;郑廷银;;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研究现状和展望[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张华 聂元宗;太平金融大厦钢构工程开吊[N];建筑时报;2009年

2 记者 张临山 通讯员 信佳蔚;山西大剧院:攻坚克难保进度[N];山西日报;2010年

3 记者 刘志强;一项设计节省投资三百万[N];科技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谈健;他见证中国建筑高度不断攀升[N];广东建设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任佳;超高层新型结构考验抗震防风技术[N];中国建设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灵果;大型火力发电厂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主厂房抗震性能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2 刘义;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刘林;大型火电厂主厂房少墙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地震作用效应与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4 刘祖强;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维;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宏观有限元的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6 杨勇;型钢混凝土粘结滑移基本理论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7 唐昌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和型钢混凝土柱的试验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8 王彦宏;型钢混凝土偏压柱粘结滑移性能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9 杨玉东;T形截面型钢混凝土短肢剪力墙试验研究及弹塑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劲松;带高位大跨转换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新明;型钢混凝土与钢组合复杂节点的应力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2 吴常弘;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力及其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俊;型钢混凝土支护桩弯剪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邢向阳;考虑粘结滑移的型钢混凝土复合受扭有限元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航;巨型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性能分析[D];广州大学;2011年

6 武志鑫;火灾后型钢混凝土平面框架力学性能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7 钱建勋;型钢混凝土结构节点受力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雷;火灾高温作用下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简支梁耐火性能全过程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9 刘涛;型钢混凝土转换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王晓伟;型钢混凝土梁柱异型节点受力性能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953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7953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0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