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SV波作用下刚性挡土墙地震主动土压力时频域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18-05-06 02:06

  本文选题:土力学 + 刚性挡土墙 ; 参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摘要】:基于弹性波动理论,概化刚性挡土墙的动力分析模型,利用水平分层法,建立单元体的受力平衡微分方程,借助Hilbert-Huang变换,提出地震作用下刚性挡土墙地震主动土压力的时频域计算方法,并通过与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分析输入波频率对刚性挡土墙墙后填土的临界破裂角、地震主动土压力合力以及作用点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大,临界破裂角逐渐减小,地震主动土压力合力逐渐增大,合力作用点位置略有上移;随着输入波频率的增大,临界破裂角和地震主动土压力合力分别呈"倒马鞍型"和"正马鞍形"分布,并且均在输入波频率与刚性挡土墙系统自振频率相近时达到最大,而地震主动土压力合力的作用点则基本上不变;按照现有规范不考虑输入波频率进行刚性挡土墙地震稳定性设计,可能会降低挡墙的地震安全储备。刚性挡土墙地震主动土压力的时频域计算方法不仅能够考虑地震波三要素(峰值、频率以及持时)对挡墙土压力的影响,同时也能够为其他类型支挡结构的抗震时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Based on the elastic wave theory, the dynamic analysis model of the rigid retaining wall is generalized,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 of the force balance of the unit body is established by the horizontal stratification method. With the help of the Hilbert-Huang transformation, the time frequency domain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 of the rigid retaining wall under earthquake is proposed, and the method is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shaking table test to verify the method. The effect of the input wave frequency on the critical fracture angle of the earth retaining wall after the rigid retaining wall, the resultant force of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 and the action point of the earthquake shows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arthquake intensity, the critical fracture angle decreases gradually, the resultant force of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resultant force moves up slightly; with the frequency of the input wave In addition, the critical fracture angle and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 joint force are "inverted saddle type" and "positive saddle" distribu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y all reach the maximum when the frequency of the input wave is close to the vibration frequency of the rigid retaining wall system, and the point of action of the joint force of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 is basically unchanged. The seismic stability design of the retaining wall may reduce the seismic safety reserve of the retaining wall. The time frequency domain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active earth pressure of the rigid retaining wall can not only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seismic wave (peak, frequency and holding time) on the earth pressure of the retaining wall, but also provide the seismic time frequency design of other types of retaining structures. A certain reference.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2013 318 800 020) 2012年西南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项目专项资金项目
【分类号】:TU435;TU47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肖世国;张建经;马耀先;;汶川地震区路堑重力挡墙震害调查[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2 胡聿贤,何训;考虑相位谱的人造地震动反应谱拟合[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2期

3 王立强;王元战;迟丽华;;挡土墙地震土压力及其分布[J];中国港湾建设;2007年05期

4 周德培;张建经;汤涌;;汶川地震中道路边坡工程震害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5 林宇亮;杨果林;赵炼恒;钟正;;地震动土压力水平层分析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6 卢廷浩;考虑粘聚力及墙背粘着力的主动土压力公式[J];岩土力学;2002年04期

7 杨长卫;张建经;周德培;;SV波作用下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的时频分析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8 杨长卫;张建经;;双面高陡边坡的地震滑坡响应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寅;罗书学;李强;;预加固桩可靠度分析与计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2 张莉;许朝阳;;土钉墙与喷锚的设计方法研究及安全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3 陈刚;;拱形组合抗滑桩结构分析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4 陈果元;魏丽敏;何佼龙;;广场商住楼挡土墙开裂原因分析与裂缝处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5 刘静;廖孝江;;基于相位差谱与幅值谱的人造地震动的反应谱拟合[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6 林石泉;;微型钢管灌注桩桩基挡墙承载力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2期

7 孙勇;金亚兵;;黏性土挡土墙在地震作用下被动土压力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8 段东明;张明聚;郜新军;杜修力;;永久性土钉支护工程及其耐久性设计[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9 庄兆铃;爆炸地震动的反应谱拟合[J];爆炸与冲击;1989年04期

10 刘国栋;李强;熊伟;袁宜勋;;垂直预应力锚杆挡墙在工程中的应用[J];才智;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立;张燎军;;基于地震动土压力非线性分布的集中参数法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2 白霖;蔡俊宇;;浅谈220kV泉乡变电所建设中边坡滑移处理方案的确定与实施[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0年

3 刘焕斌;晏鄂川;吴益平;张永义;;桩锚结构预应力的变形协调确定方法[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曲宏略;张建经;;地震作用下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应力分布规律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5 李勇;;锚索桩板墙在高速公路斜坡路堤防护中的应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6 唐秋元;李杨秋;施毅;周峰;;边坡工程事故原因综合分析及防治措施[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7 赵旭;刘汉东;姚爱军;;高边坡滚石计算方法比较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姜海鹏;杨庆山;;一种时频非平稳人造地震动的生成及反应谱拟合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9 邹兴普;;路堤悬臂桩嵌入起点的计算[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胡汛训;张燎军;华慧玲;;以规范反应谱为目标的人造地震动合成[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姚锦宝;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及隔振措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徐慧峰;基于弹性波的地下管线水平导向钻随钻探测理论与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贾亮;加筋挡土墙的地震作用及动力稳定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6 沈煜年;复杂柔性系统多次撞击动力学的动态子结构方法[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林宇亮;岩土构筑物抗震动力特性及地震动土压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许湘华;浅变质岩变形特征与边坡支护设计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李峰;桩锚土钉复合支护基坑施工时变力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王树丰;汶川地震滑坡微型桩防治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希花;曳引电梯机械振动系统的固有特性与动力学响应[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向黎;前板桩后高桩支护结构受力特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凯;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抗滑机制及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永春;衡重式桩板挡墙的模型试验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5 李红卫;陡倾顺层岩质高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的合理配置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6 刘小乐;四川木里金矿边坡稳定性仿真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志凯;挡土墙后地震主动土压力的拟动力学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8 赵华祥;大型下穿结构抗震响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岳辉;整体现浇式预应力锚索桩板墙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梁恩茂;京珠北K98滑坡分析及治理工程效果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胜传;杨伟;张昌林;;国道317线汶川-理县段边坡地震破坏模式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2 胡聿贤,何训;考虑相位谱的人造地震动反应谱拟合[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2期

3 王东升;郭迅;孙治国;孟庆利;于德海;李晓莉;;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初步调查[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3期

4 许冲;戴福初;徐锡伟;;汶川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J];地质论评;2010年06期

5 毛彦龙,胡广韬,毛新虎,石耀武;地震滑坡启程剧动的机理研究及离散元模拟[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6 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7 李天斌;;汶川特大地震中山岭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6期

8 王立强;王元战;迟丽华;;挡土墙地震土压力及其分布[J];中国港湾建设;2007年05期

9 李曙平;曾超;阳先全;王建国;;“5·12”汶川地震桥梁震害浅析[J];公路;2009年07期

10 何义宏;;高烈度地震区公路路肩挡土墙震害调查与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仕传;程桦;;绕墙趾转动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的确定[J];岩土力学;2011年07期

2 张在明;;一本有特色的土力学教材[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3 张正威;;从《土力学》的学科特点谈高职高专土力学的教学方法[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费康;;虚拟三轴实验教学软件的开发及应用[J];高教论坛;2009年02期

5 杨小荟;李冬霞;杨涛;;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9期

6 吴同情;许年春;吕庆江;;“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18期

7 郭进军;;土力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8 姜兵;;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01期

9 何名任;;历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会议(ICSMFE)简介[J];工程勘察;1984年05期

10 殷宗泽;土力学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兴;陈林;陈建功;;地震作用下挡土墙主动土压力分布与侧压力系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2 卢肇钧;;土的破坏机理和土力学问题[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3 孟庆文;叶启民;;再谈触探土力学[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陈贺;蒋明镜;张望城;肖俞;;刚性挡土墙平移模式下主动土压力的理论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卢肇钧;;关于土力学发展与展望的综合述评[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梁亚雄;;传统教学方法在土力学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体会[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7 何文龙;杨平;邵光辉;张婷;;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旭;张钦喜;许成顺;;对土力学课程助课实践的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9 熊孝波;贾燕翔;李久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继祥;贺建清;张家生;;石灰土填料在动载作用下弹性模量的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李峰;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在兰举行[N];甘肃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又耳;西安理工大学众专家进行初测[N];陕西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璇;率独立耗散岩土材料多变形机制的热力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 孙丽云;基于非达西渗流的饱和黏土一维固结试验与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朱剑锋;考虑扰动影响的土体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宋飞;考虑侧向变形的各向异性填土土压力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5 张引科;非饱和土混合物理论及其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6 王助贫;三轴试验土样变形的数字图像测量方法及其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杨爱武;结构性吹填软土流变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土质土力学》网络CAI系统设计与实现[D];长安大学;2003年

2 刘志刚;土力学网络CAI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3 李晓春;HHT在阵列声波信号处理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蕾;地震信号的时频分析及其在苏里格气田薄储层识别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鉴;考虑位移效应挡土墙土压力的有限元对比计算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6 李昕睿;考虑位移效应刚性挡土墙被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何颖;目标谱符合给定反应谱的非平稳地震动过程模拟[D];天津大学;2006年

8 化希瑞;高频大地电磁系统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纠永志;基于非达西渗流的饱和黏土一维非线性固结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何致宏;变分极限平衡法在土力学极值问题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50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1850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e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