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演变历程

发布时间:2021-07-30 06:3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功能逐渐完善。与此同时,城市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直线上升,应急避难场所的作用凸显。本文梳理了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演变过程,从宏观层面将其划分为人防工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防灾公园和防灾社区四大类型,同时对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转变进行了总结,便于掌握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演变历程及发展现状。 

【文章来源】:河北企业. 2020,(11)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类型
    1. 人防工程。
    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3. 防灾公园。
    4. 防灾社区。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1. 临时躲藏功能。
    2. 紧急疏散功能。
    3. 临时生活、减轻灾害的功能。
    4. 预防、应对和复原功能。
三、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规范〉地方标准》颁布实施[J]. 董赟.  城市与减灾. 2014(02)
[2]“防灾社区”理念与借鉴[J]. 赵怡婷,毛其智.  北京规划建设. 2013(04)
[3]国外防灾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 刘斌志.  城市发展研究. 2009(12)
[4]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J]. 苏幼坡,马亚杰,刘瑞兴.  世界地震工程. 2004(04)
[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J]. 杨文斌,韩世文,张敬军,宋伟.  自然灾害学报. 2004(01)
[6]人防工程与城市地下空间利用[J]. 阳吉宝.  地下空间. 1999(01)

硕士论文
[1]防灾社区规划与建设方法探索[D]. 赵怡婷.清华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10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310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a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