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不同植物构建的生物滞留系统对模拟道路径流的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5 15:20
  生物滞留系统以植物、渗透基质、微生物间相互作用以达到对雨水的滞留、净化,并减少径流洪峰流量与推迟径流洪峰位置为目标的原位措施,由砾石层、填料层、种植土层、植物层和蓄水层构成。论文通过模拟道路径流与道路径流污染物,在生物滞留设施基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控制变量试验,比较研究不同植物单一栽植与组合栽植构建的生物滞留系统对模拟道路径流的控制研究。首先,比较研究头花蓼、矮小沿阶草单一栽植及其分别与京芒草、黄菖蒲组合栽植,在无覆盖物、加松树皮、加蛭石后的耐旱、耐涝能力。其次,比较研究以上植物栽植类型构建的生物滞留系统对模拟道路径流水量水质的控制能力。以期通过研究,筛选出耐涝、耐旱能力、滞留能力,以及对模拟径流水量、水质的控制效果表现良好的植物与植物组合类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单一栽植与组合栽植中的5项评价指标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头花蓼与京芒草组合栽植、矮小沿阶草与黄菖蒲组合栽植、京芒草在与矮小沿阶草组合栽植的耐旱能力表现最优。加松树皮、蛭石后,植物的5项评价指标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总体上,植物的耐涝能力表现为加蛭石后优于加松树皮后,优于无覆盖物时。加蛭石...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不同植物构建的生物滞留系统对模拟道路径流的控制研究


模拟构建的生物滞留设施的结构剖面图

滞留时间,覆盖物,径流量,植物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值±标准差(n=3)。a 在无覆盖物情况下的滞留时间不同植物单一栽植与组合栽植的单一植物层在模拟径流量分别为 30L、90L、170L 时的滞留时间随着模拟径流量的增加其滞留时间也相应增加。不同植物单一栽植与组合栽植在模拟径流 30L、90L、170L 时的滞留时间详情见图 4-1 所示。

径流水量,沿阶草,整体系统,滞留时间


不同植物单一栽植与组合栽植在模拟径流量 30L、90L、170L 时的滞留时间间随模拟径流量的增加也相应增加,且矮小沿阶草单一栽植与组合栽植的整体系统层的滞留能力表现优于头花蓼单一栽植与组合栽植的整体系统层,详情见图4-4所示。图 4-4 整体系统层对模拟径流水量的滞留时间Fig.4-4 total system level for simulated runoff volume retention time由图 4-4 可知,在模拟径流水量为 30L 时,矮小沿阶草与黄菖蒲组合栽植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HYDRUS-1D模型的不同生物滞留池中水分及溶质运移特征模拟[J]. 李家科,赵瑞松,李亚娇.  环境科学学报. 2017(11)
[2]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问题和策略探析[J]. 宋芳晓,张海荣.  城市发展研究. 2016(10)
[3]本期聚焦:海绵城市[J]. 张青萍.  现代城市研究. 2016(07)
[4]波特兰雨洪管理景观基础设施实践调查研究[J]. 刘家琳,张建林.  中国园林. 2015(08)
[5]生物滞留设施对城市地表径流低浓度磷吸附基质研究[J]. 李立青,龚燕芳,颜子钦,单保庆.  环境科学. 2015(07)
[6]生物滞留池的产流规律模拟研究[J]. 殷瑞雪,孟莹莹,张书函,陈建刚.  水文. 2015(02)
[7]城市雨洪管理低影响开发技术研究与利用进展[J]. 刘文,陈卫平,彭驰.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6)
[8]“海绵城市”实践: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控规及景观规划[J]. 俞孔坚,轰伟,李青,袁弘.  北京规划建设. 2015(01)
[9]不同暖季型草坪草种耐淹性能评价[J]. 高艳芝,宗俊勤,孟璠,陈静波,赵瑞霜,刘建秀.  草地学报. 2014(05)
[10]合肥地区生物滞留设施的合理构型和设计参数[J]. 朋四海,李田,黄俊杰.  中国给水排水. 2014(17)

硕士论文
[1]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居住区低影响开发系统模型设计[D]. 景天奕.南京大学 2016
[2]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D]. 袁媛.北京林业大学 2016
[3]城市道路雨水排放及控制效果影响因素分析[D]. 李小宁.北京建筑大学 2015
[4]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理念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王景.四川农业大学 2015
[5]基于GIS的植被景观功能评价研究[D]. 任仙.河北农业大学 2014
[6]道路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内填料的研究[D]. 高晓丽.太原理工大学 2014
[7]植草沟与缓冲带径流控制效能研究[D]. 郭翀羽.北京建筑大学 2013
[8]雨水生物滞留设施对道路径流中氮磷的控制效果研究及应用[D]. 罗艳红.北京建筑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38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438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f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