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鹿港到三峡:台湾老街保护社区营造特点与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8 15:08
从1975年汉宝德对鹿港老街的保护开始,台湾地区的老街保护已有43年的历史。台湾老街保护从初期的单一物质保护发展为后期的物质与文化并重的全面保护,其发展历程值得总结与研究。老街保护中通过社区营造形成居民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同,并以此带动居民参与保护的工作方式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本文从定义、分布、历史沿革及建筑遗产特点四个方面对台湾老街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分析了影响老街保护发展的主要社会背景。以鹿港老街、大溪老街、剥皮寮老街和三峡老街四个重要案例剖析了台湾老街保护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台湾老街保护模式产生的原因及结果,并分析社区营造在推动台湾老街保护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两岸同根同源,希望通过介绍我国台湾地区的老街保护经验,为我国大陆地区未来更多元的建筑遗产保护方式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在台期间调研的11条老街(作者自绘)??2017年2月至2017年6月笔者在台湾科技大学建筑系进行交换
图1.3社区营造的五大面向(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的资源,即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经营人际关系、源,即继承和发展社区共同历史文化,开展文艺“地”指自然资源,即保护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区业。“’’
2.3老街的历史沿革??2.3.1日治之前??_圓??图2.?2鹿港不见天街?图2.?3安平延平街??(图片来源:http://www.?twmemory.?org)?(图片来源:https?://www.?pinterest.?com)??据文献记载,明末即有大陆闽粵移民大规模前往台湾开垦。日治之前指的是??明朝末年至1895年清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的这段时期。??“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台湾这一时期的一句谚语,描述的是大陆沿海移民??跨海来台,一路从台南府城、鹿港到艋舺,从南到北的发展历程。18世纪中的??清乾隆、嘉庆年之后,民间产生一府、二鹿、三艋舺三大城鼎足而立的说法、??以上三处皆为清代时期台湾的大港市,谚语很好地概括了日治之前的老街形成于??当时大的港口或市集的情形。一府现存为台南市安平老街,二鹿现存为彰化县鹿??港镇鹿港老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J]. 莫筱筱,明亮.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1)
[2]从保护法规看台湾地区的建筑遗产保护[J]. 林源,孟玉. 建筑学报. 2015(01)
[3]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台湾与大陆的比较研究[J]. 张弛.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3(05)
[4]日本“社区营造”论——从“市民参与”到“市民主体”[J]. 胡澎. 日本学刊. 2013 (03)
[5]台湾古迹保存的发展与地方意识论述[J]. 罗晶,单军. 建筑学报. 2013(04)
[6]政策转向与社区赋权:台湾古迹保存的演变与经验[J]. 魏成. 国际城市规划. 2011(03)
[7]建筑师负责制与建筑师的角色[J]. 关欣,王强. 建筑设计管理. 2010(09)
[8]台湾民众参与的社区营造[J]. 黄健敏. 时代建筑. 2009(02)
[9]从我国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看我国旧城更新[J]. 顾晓伟. 现代城市研究. 2007(04)
[10]历史街区空间文化意义的重构——台北“剥皮寮老街”人文生命力的发掘与实践[J]. 徐裕健. 城市建筑. 2006(02)
博士论文
[1]“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D]. 沈海虹.同济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4648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1在台期间调研的11条老街(作者自绘)??2017年2月至2017年6月笔者在台湾科技大学建筑系进行交换
图1.3社区营造的五大面向(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的资源,即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经营人际关系、源,即继承和发展社区共同历史文化,开展文艺“地”指自然资源,即保护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区业。“’’
2.3老街的历史沿革??2.3.1日治之前??_圓??图2.?2鹿港不见天街?图2.?3安平延平街??(图片来源:http://www.?twmemory.?org)?(图片来源:https?://www.?pinterest.?com)??据文献记载,明末即有大陆闽粵移民大规模前往台湾开垦。日治之前指的是??明朝末年至1895年清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的这段时期。??“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台湾这一时期的一句谚语,描述的是大陆沿海移民??跨海来台,一路从台南府城、鹿港到艋舺,从南到北的发展历程。18世纪中的??清乾隆、嘉庆年之后,民间产生一府、二鹿、三艋舺三大城鼎足而立的说法、??以上三处皆为清代时期台湾的大港市,谚语很好地概括了日治之前的老街形成于??当时大的港口或市集的情形。一府现存为台南市安平老街,二鹿现存为彰化县鹿??港镇鹿港老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J]. 莫筱筱,明亮.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1)
[2]从保护法规看台湾地区的建筑遗产保护[J]. 林源,孟玉. 建筑学报. 2015(01)
[3]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台湾与大陆的比较研究[J]. 张弛.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3(05)
[4]日本“社区营造”论——从“市民参与”到“市民主体”[J]. 胡澎. 日本学刊. 2013 (03)
[5]台湾古迹保存的发展与地方意识论述[J]. 罗晶,单军. 建筑学报. 2013(04)
[6]政策转向与社区赋权:台湾古迹保存的演变与经验[J]. 魏成. 国际城市规划. 2011(03)
[7]建筑师负责制与建筑师的角色[J]. 关欣,王强. 建筑设计管理. 2010(09)
[8]台湾民众参与的社区营造[J]. 黄健敏. 时代建筑. 2009(02)
[9]从我国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运动看我国旧城更新[J]. 顾晓伟. 现代城市研究. 2007(04)
[10]历史街区空间文化意义的重构——台北“剥皮寮老街”人文生命力的发掘与实践[J]. 徐裕健. 城市建筑. 2006(02)
博士论文
[1]“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D]. 沈海虹.同济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4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524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