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施工技术论文 >

GFRP/CFRP混杂加固混凝土梁阻裂增强机理

发布时间:2022-02-09 00:51
  在研究GFRP/CFRP层间混杂复合材料极限拉伸性能的基础上,对外贴GFRP/CFRP混凝土加固梁的弯曲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建立裂尖闭合力阻裂模型,分析了GFRP/CFRP混杂效应机理和GFRP/CFRP加固梁的阻裂增强机理.结果表明:外贴GFRP/CFRP能显著降低加固混凝土梁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加固梁具有优越的抗裂性能和承载能力,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较普通梁分别提高37%和172%以上;GFRP/CFRP加固梁中,裂纹在约70%梁高处停止扩展直至裂纹出齐,与阻裂机理模型分析结论一致;与单一FRP材料拉伸呈线弹性破坏性质不同,GFRP/CFRP呈现材料分级断裂性质,具有明显的屈服台阶,其加固的梁延性破坏特征明显;不同GFRP/CFRP粘贴加固方式中,U型加固方式的阻裂增强效果最佳,加固梁开裂荷载、极限荷载较I型加固方式分别提高17%和34%以上.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42(0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6 页

【图文】:

GFRP/CFRP混杂加固混凝土梁阻裂增强机理


图1GFRP/CFRP复合材料单向拉伸试件图GFRP/CFRP拉伸试验中还观察到如下现

示意图,单位,方式,示意图


穿整个CFRP层,裂纹的长度比3号中的长;同时,两层CFRP形成的断裂能较大,导致5号GFRP/CFRP变形性能比3号试件差.6号试件中由于GFRP能有效约束CFRP随机断裂形成的中心裂纹,其极限变形能力较CFRP提高91%.2GFRP/CFRP层间混杂加固梁试验2.1试验方案通过GFRP/CFRP拉伸试验和混杂效应分析,GFRP/CFRP选用3号混杂方式.试验设计Ⅰ型条包、Ⅰ型全包和U型全包(图2)三种不同粘图2加固方式示意图(单位:mm)·80·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2卷

阻裂,素混凝土梁,闭合力,裂尖


中主裂纹的失稳扩展,可以采用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原理来分析其主裂纹扩展规律及裂纹闭合措施效果[12](图4).图4(a)为素混凝土梁,一旦开裂,裂纹迅速扩展,假设其裂纹尖端A的应力强度因子为KIA,其大于混凝土的断裂韧性KIC;图4(b)为钢筋混凝土梁,梁开裂后,此时钢筋的作用相当于一对集中力(Pr)作用力作用在裂纹面上,产生一个反向的应力强度因子KPr,阻止裂纹的失稳扩展,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KIB=KIA-KPr;图4(c)为GFRP/CFRP混杂纤维加固混凝土梁,梁开裂后,混杂纤维的作用相当于在起裂点施加了一个反向的集中力PHFRP,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KIC=KIA-KHFRP.由于GFRP/CFRP混杂纤维的断裂韧性好,裂纹扩展由裂尖C控制.在同等情况下,边裂纹比中心裂纹更容易扩展,采用裂尖阻裂将边裂纹变为中心裂纹,阻裂效果更好,因此图4(c)较图4(b)的阻裂效率更高.(a)素混凝土梁(b)钢筋混凝土梁(c)GFRP/CFRP加固混凝土梁图4裂尖闭合力阻裂模型须要强调的是,对于层间混杂纤维的布置也应满足断裂力学的止裂原则.在荷载作用下,低延伸率的CFRP将首先断裂,如果CFRP置于外侧,那么此时形成的是边裂纹;如果将CFRP置于内侧,那么由于GFRP的阻裂作用,此时形成的是中心裂纹.因此,层间混杂纤维设计时,应将低延伸率的纤维置于高延伸率纤维的内侧.U型包裹和I型条包其断裂力学阻裂模型也可以采用I型全包模型进行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GFRP/CFRP-混凝土界面剪切性能[J]. 何小兵,严波,申强.  建筑材料学报. 2013(06)
[2]GFRP/CFRP层间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极限拉伸性能[J]. 何小兵,曹勇,严波,周银平.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3]碳/芳纶/玻璃层间混杂纤维布加固腐蚀梁抗弯性能[J]. 邓宗才,李建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9(03)
[4]混杂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J]. 邓宗才,李建辉.  工程力学. 2009(02)
[5]高强玻璃纤维/碳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试验研究[J]. 杨建中,熊光晶,严州,谢国柱,陈鸿斌,刘金伟.  土木工程学报. 2004(07)
[6]层间混杂复合材料最终拉伸破坏问题研究[J]. 曾庆敦,姚伟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999(01)

硕士论文
[1]复合钢筋混凝土新结构研究与“放”“阻”结合的裂缝控制新方法[D]. 何小兵.重庆交通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616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616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7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