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西部小城镇空间形态量化分析与演变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0 02:30
吉林省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其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展现出来,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自身发展等问题。随着小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空间形态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并逐渐显现出不可持续性,本研究试图从空间形态演变的过程中,找到小城镇发展的规律性,深入探究城镇空间形态与社会、经济、环境等外部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联动关系,并借助量化分析的手段,挖掘城镇空间形态与用地功能等内部要素之间引导与反馈的双向机制,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西部次区域小城镇空间形态未来发展的模式和策略。以期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助力小城镇自身的崛起,促进整个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本文以空间形态为视角,运用GIS、空间句法理论,以空间作为主线,以时间作为辅线,对城镇形态进行量化研究。首先,通过梳理西部次区域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对比不同时期西部次区域小城镇的空间形态特征,并结合发展现状,确定白城市、大安市、镇赉县、长岭县、乾安县作为典型城镇;其次,运用GIS对小城镇形态进行外部空间扩展的时空分析,通过对各向异性和紧凑度的数据分析,发现小城镇外部形态演变的特征,并结合人口演变、用...
【文章来源】:吉林建筑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一带一路”倡议
1.1.2 精明增长要求
1.1.3 主体功能区确定
1.1.4 西部发展的迫切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发展概况
2.1 相关概念解释
2.1.1 小城镇
2.1.2 城市形态
2.1.3 西部次区域
2.2 相关理论
2.2.1 自组织理论
2.2.2 分形理论
2.3 相关研究方法
2.3.1 GIS
2.3.2 空间句法
2.4 城市形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2.4.1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2.4.2 国内城市形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2.4.3 吉林省空间形态研究概述
2.4.4 西部次区域相较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
2.5 吉林省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发展的瓶颈
2.5.1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2.5.2 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2.5.3 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5.4 空间形态较为杂乱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形态演变的量化分析
3.1 西部次区域概况
3.1.1 地理环境
3.1.2 经济水平
3.1.3 人口规模
3.1.4 城镇建设
3.2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发展历程
3.2.1 孕育发展时期(1900年以前)
3.2.2 动荡发展时期(1900年-1948年)
3.2.3 曲折发展时期(1949年-1977年)
3.2.4 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2000年)
3.2.5 稳定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3.3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分布格局
3.3.1 小城镇空间分布格局
3.3.2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形态类型划分
3.3.3 典型城镇选择
3.4 基于GIS的典型城镇形态的外部空间扩展时空分析
3.4.1 各向异性分析
3.4.2 紧凑度分析
3.5 典型城镇形态演变的时间特征
3.5.1 点状分布(1900年以前)
3.5.2 方城(1900-1948年)
3.5.3 均匀扩张(1949-1957年)
3.5.4 停滞(1958-1977年)
3.5.5 不均匀扩张(1978-2010年)
3.5.6 内部填充(2010年至今)
3.6 典型城镇形态演变的空间特征
3.6.1 “圈层-翼型”式
3.6.2 “翼型-圈层”式
3.6.3 卫星式
3.7 典型城镇空间梯度演变分析
3.7.1 人口演变分析
3.7.2 用地功能演变分析
3.7.3 空间梯度演变特征
3.8 小城镇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3.8.1 自然环境因素
3.8.2 交通设施因素
3.8.3 当地政策因素
3.8.4 职能定位因素
3.8.5 新区建设因素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
4.1 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4.1.1 自组织调节
4.1.2 经济及产业带动
4.1.3 地方政策和发展方向引导
4.1.4 交通诱导
4.2 空间句法分析的技术路线
4.2.1 空间句法研究的可行性
4.2.2 空间句法分析的必然性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典型城镇内部功能空间分形演变分析
4.3.1 整合度分析
4.3.2 路网密度分析
4.3.3 连接度分析
4.3.4 选择度分析
4.4 小城镇内部功能空间分形演变规律
4.4.1 方格网道路分级体系
4.4.2 单核心封闭扩展状态
4.4.3 功能线性集聚趋势
4.4.4 过境交通轴向渗透
4.5 小城镇形态发展的空间分级管制模式构建
4.5.1 空间分级管制模式的必要性
4.5.2 空间分级管制模式的构建
4.6 空间分级管制模式的构建原则
4.6.1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4.6.2 产业发展推动原则
4.6.3 城镇化引导促进原则
4.6.4 空间发展指引原则
4.6.5 政策机制调控原则
4.7 空间分级管制模式的层级体系
4.7.1 一级禁建区
4.7.2 二级管控区
4.7.3 三级限建区
4.7.4 四级协调区
4.8 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调控导则
4.8.1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联动发展
4.8.2 “圈层-翼型”式发展导则
4.8.3 “翼型-圈层”式发展导则
4.8.4 卫星式发展导则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与驱动力分析[J]. 马海超,刘吉平.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2)
[2]吉林省西部主体功能空间布局研究[J]. 包丽艳,刘艳君,张亮. 环境与发展. 2014(05)
[3]基于GIS和空间句法的高校室外交往空间量化分析——以湘潭大学为例[J]. 张伟伟,胡喜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4]浅析吉林省西部地区城镇化现状与发展规划[J]. 刘博伟,郭红艳.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22)
[5]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 魏冶,修春亮,孙平军. 地理研究. 2013(09)
[6]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格局研究[J]. 陈春林,陈才. 世界地理研究. 2013(02)
[7]城市空间形态与特征的定量分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 张治清,贾敦新,邓仕虎,金贤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3(02)
[8]城市形态双向组织发展特征与设计研究[J]. 陈苏柳,陈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9]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城市集聚区的空间演化[J]. 陈春林,陈红,韩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S1)
[10]基于城乡统筹的长吉一体化区域小城镇发展分化与模式研究[J]. 张鹏,杨青山,王晗. 经济地理. 2011(04)
博士论文
[1]从生命特征视角认识城市及其演进规律的研究[D]. 朱勍.同济大学 2007
[2]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熊国平.南京大学 2005
[3]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王纪武.重庆大学 2005
[4]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 侯鑫.天津大学 2004
[5]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郐艳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陈文静.吉林建筑大学 2015
[2]基于空间句法的合肥市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 高贤广.安徽建筑大学 2015
[3]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洛阳城市形态研究[D]. 栗艳芳.河南农业大学 2013
[4]近代(1840-1949)武汉市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王宜果.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旧街区更新中群构建筑模式空间研究[D]. 梁旭.天津大学 2010
[6]基于空间句法的长沙市中心城区发展研究[D]. 张宝铮.中南大学 2010
[7]街道空间的演变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研究[D]. 黄涛.西南交通大学 2009
[8]基于空间句法的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 李云飞.中南大学 2009
[9]寒地小城市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何璐.东北林业大学 2009
[10]吉林省城镇格局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 王颖.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18088
【文章来源】:吉林建筑大学吉林省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一带一路”倡议
1.1.2 精明增长要求
1.1.3 主体功能区确定
1.1.4 西部发展的迫切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发展概况
2.1 相关概念解释
2.1.1 小城镇
2.1.2 城市形态
2.1.3 西部次区域
2.2 相关理论
2.2.1 自组织理论
2.2.2 分形理论
2.3 相关研究方法
2.3.1 GIS
2.3.2 空间句法
2.4 城市形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2.4.1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2.4.2 国内城市形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2.4.3 吉林省空间形态研究概述
2.4.4 西部次区域相较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
2.5 吉林省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发展的瓶颈
2.5.1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2.5.2 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2.5.3 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5.4 空间形态较为杂乱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形态演变的量化分析
3.1 西部次区域概况
3.1.1 地理环境
3.1.2 经济水平
3.1.3 人口规模
3.1.4 城镇建设
3.2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发展历程
3.2.1 孕育发展时期(1900年以前)
3.2.2 动荡发展时期(1900年-1948年)
3.2.3 曲折发展时期(1949年-1977年)
3.2.4 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2000年)
3.2.5 稳定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
3.3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分布格局
3.3.1 小城镇空间分布格局
3.3.2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形态类型划分
3.3.3 典型城镇选择
3.4 基于GIS的典型城镇形态的外部空间扩展时空分析
3.4.1 各向异性分析
3.4.2 紧凑度分析
3.5 典型城镇形态演变的时间特征
3.5.1 点状分布(1900年以前)
3.5.2 方城(1900-1948年)
3.5.3 均匀扩张(1949-1957年)
3.5.4 停滞(1958-1977年)
3.5.5 不均匀扩张(1978-2010年)
3.5.6 内部填充(2010年至今)
3.6 典型城镇形态演变的空间特征
3.6.1 “圈层-翼型”式
3.6.2 “翼型-圈层”式
3.6.3 卫星式
3.7 典型城镇空间梯度演变分析
3.7.1 人口演变分析
3.7.2 用地功能演变分析
3.7.3 空间梯度演变特征
3.8 小城镇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3.8.1 自然环境因素
3.8.2 交通设施因素
3.8.3 当地政策因素
3.8.4 职能定位因素
3.8.5 新区建设因素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
4.1 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4.1.1 自组织调节
4.1.2 经济及产业带动
4.1.3 地方政策和发展方向引导
4.1.4 交通诱导
4.2 空间句法分析的技术路线
4.2.1 空间句法研究的可行性
4.2.2 空间句法分析的必然性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典型城镇内部功能空间分形演变分析
4.3.1 整合度分析
4.3.2 路网密度分析
4.3.3 连接度分析
4.3.4 选择度分析
4.4 小城镇内部功能空间分形演变规律
4.4.1 方格网道路分级体系
4.4.2 单核心封闭扩展状态
4.4.3 功能线性集聚趋势
4.4.4 过境交通轴向渗透
4.5 小城镇形态发展的空间分级管制模式构建
4.5.1 空间分级管制模式的必要性
4.5.2 空间分级管制模式的构建
4.6 空间分级管制模式的构建原则
4.6.1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4.6.2 产业发展推动原则
4.6.3 城镇化引导促进原则
4.6.4 空间发展指引原则
4.6.5 政策机制调控原则
4.7 空间分级管制模式的层级体系
4.7.1 一级禁建区
4.7.2 二级管控区
4.7.3 三级限建区
4.7.4 四级协调区
4.8 小城镇空间形态优化调控导则
4.8.1 西部次区域小城镇联动发展
4.8.2 “圈层-翼型”式发展导则
4.8.3 “翼型-圈层”式发展导则
4.8.4 卫星式发展导则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与驱动力分析[J]. 马海超,刘吉平.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2)
[2]吉林省西部主体功能空间布局研究[J]. 包丽艳,刘艳君,张亮. 环境与发展. 2014(05)
[3]基于GIS和空间句法的高校室外交往空间量化分析——以湘潭大学为例[J]. 张伟伟,胡喜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4]浅析吉林省西部地区城镇化现状与发展规划[J]. 刘博伟,郭红艳.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22)
[5]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 魏冶,修春亮,孙平军. 地理研究. 2013(09)
[6]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格局研究[J]. 陈春林,陈才. 世界地理研究. 2013(02)
[7]城市空间形态与特征的定量分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 张治清,贾敦新,邓仕虎,金贤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3(02)
[8]城市形态双向组织发展特征与设计研究[J]. 陈苏柳,陈雳.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9]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城市集聚区的空间演化[J]. 陈春林,陈红,韩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S1)
[10]基于城乡统筹的长吉一体化区域小城镇发展分化与模式研究[J]. 张鹏,杨青山,王晗. 经济地理. 2011(04)
博士论文
[1]从生命特征视角认识城市及其演进规律的研究[D]. 朱勍.同济大学 2007
[2]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熊国平.南京大学 2005
[3]地域文化视野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王纪武.重庆大学 2005
[4]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 侯鑫.天津大学 2004
[5]东北地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郐艳丽.东北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长白山脉周边中小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陈文静.吉林建筑大学 2015
[2]基于空间句法的合肥市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 高贤广.安徽建筑大学 2015
[3]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洛阳城市形态研究[D]. 栗艳芳.河南农业大学 2013
[4]近代(1840-1949)武汉市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 王宜果.华中师范大学 2012
[5]旧街区更新中群构建筑模式空间研究[D]. 梁旭.天津大学 2010
[6]基于空间句法的长沙市中心城区发展研究[D]. 张宝铮.中南大学 2010
[7]街道空间的演变对城市空间形态影响的研究[D]. 黄涛.西南交通大学 2009
[8]基于空间句法的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 李云飞.中南大学 2009
[9]寒地小城市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 何璐.东北林业大学 2009
[10]吉林省城镇格局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 王颖.东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18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61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