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中华片区“后街”空间原型及现代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9 19:58
全球化语境中,由政治和经济力量支配下的城市形态愈加趋同,许多富有地域性特色空间的消失,破坏了城市生活的完整性,割裂城市肌理,湮没了城市的历史、人文传承,导致社会问题。相较之下,传统街巷空间是前人趋利避害、智慧累积的结果,弹性的规划、宜人的尺度、场所感的表达,在今天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本文将“后街”空间(Back Street Space)定义为空间的集合概念,指代位于区域内部的次级街巷层次。论文以建筑类型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分层次对厦门中华片区“后街”空间进行解析,力图发现并揭示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内在动因——即“空间原型”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以期在未来都市规划设计中加以应用。全文共六章节。第一、二章节为基础研究,厘清相关概念,分析优秀案例;第三章对厦门中华片区“后街”空间现状进行研究,以纵、横双向梳理“后街”空间,依托历史文献研究其街道空间演变,结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进行现场调研。第四章为论文核心章节,以系统论为指导,从“系统——结构——关系——元素”四个层次出发,通过类型学方法对“后街”空间原型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提取,层层递进,分类总结片区内系统、...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后街”
1.3.2. 空间原型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 研究框架及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案例研究
2.1. 建筑原型理论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2.1.1. 建筑原型及相关理论概述
2.1.2. 城市空间形态及其认知
2.1.3. 建筑类型学理论在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应用
2.2. 系统论分析方法的内涵与应用
2.3. 相关案例研究
2.3.1. “后街”空间原型在新建区域的应用
2.3.2. “后街”空间原型在旧地更新的应用
2.4. 小结
第三章. 厦门中华片区街道空间现状调查研究
3.1. 厦门中华片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3.2. 纵向(历时性)——厦门中华片区街道空间发展演变
3.2.1. 萌芽期——明清时期
3.2.2. 发展期——民国时期
3.2.3. 形成期——建国初期
3.2.4. 稳定期——改革开放时期
3.2.5. 更新期——二十一世纪
3.3. 横向(共时性)—厦门中华片区街道空间现状调研
3.3.1. 区域类型
3.3.2. 街道类型
3.3.3. 边界类型
3.3.4. 节点类型
3.3.5. 标志物类型
3.4. 厦门中华片区“后街”人的行为类型调研
3.4.1. 必要性行为
3.4.2. 自发性行为
3.4.3. 社会性行为
3.5. 小结
第四章. 厦门中华片区“后街”空间原型分析提取总结
4.1. “后街”产生的根源
4.1.1. 规划的补充
4.1.2. 生活需求的满足
4.1.3. 利益的驱使
4.2. “后街”空间形态特征及空间原型研究
4.2.1. 系统——区域空间原型分析
4.2.2. 结构——街道空间原型分析
4.2.3. 关系——界面空间原型分析
4.2.4. 元素——节点空间、标志物原型分析
4.3. “后街”空间的本质特征
4.3.1. 自发性
4.3.2. 随机性
4.3.3. 偶然性与必然性
4.3.4. 生活性
4.3.5. 功能混合性
4.4. “后街”空间原型的现实启示
4.4.1. 物质层面
4.4.2. 精神层面
4.5. 小结
第五章. 厦门中华片区“后街”空间原型的现代应用探讨
5.1. “后街”空间原型的现代应用原则
5.2. “后街”空间原型的现代应用策略
5.2.1. 规划模式共同缔造
5.2.2. 系统把握多元动态
5.2.3. 结构清晰尊重拓展
5.2.4. 关系协调多元适配
5.2.5. 元素复现营造场所
5.3. 设计研究
5.3.1. 实践用地概况
5.3.2. 设计理念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结论
6.2. 论文成果
6.3. 论文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片索引
附录B 表格索引
附录C 在校期间成果发表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街”空间初步探究[J]. 李丹. 现代园艺. 2017(22)
[2]向互联网学习城市——“成都远洋太古里”设计底层逻辑探析[J]. 周榕. 建筑学报. 2016(05)
[3]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以北京三里屯village为例[J]. 向科,向姝胤. 华中建筑. 2013(10)
[4]建筑地域性的层次关照[J]. 王绍森.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1(02)
[5]场所理论应用于城市空间设计研究探讨[J]. 张中华,张沛,朱菁. 现代城市研究. 2010(04)
[6]北京三里屯之演化——三里屯Village实例分析[J]. 罗健中. 建筑学报. 2009(07)
[7]三里屯Village的开放实验 开放城市中的开放建筑[J]. 罗健中,林天祥. 城市环境设计. 2009(06)
[8]传统民居空间理念的现代运用——深圳万科第五园的思考[J]. 徐怡芳,王健. 建筑学报. 2008(04)
[9]青岛市老城区街道空间体系“类型”化研究[J]. 刘宾,潘丽珍,孙丽萍. 规划师. 2006(S2)
[10]北京德胜尚城[J]. 建筑学报. 2006(08)
博士论文
[1]厦门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进程(1840年~1949年)[D]. 李苏豫.浙江大学 2014
[2]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 王绍森.华南理工大学 2010
[3]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 汪丽君.天津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商业休闲空间中人群活动与时间的相关性研究[D]. 伦可欣.深圳大学 2017
[2]厦门市鹭江片区城市形态研究[D]. 张浩.华侨大学 2015
[3]基于原型理论的传统街区更新研究[D]. 李东泽.长安大学 2014
[4]基于类型学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研究[D]. 刘量.西南交通大学 2014
[5]休闲商业街区场所营造研究[D]. 张晓辰.湖南大学 2014
[6]门牌视野下的旧城空间形态演变解读[D]. 尤舒蓉.华侨大学 2014
[7]厦门营平片区城市形态研究[D]. 张宇航.华侨大学 2013
[8]基于剖面的复合型商业街区空间研究[D]. 周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9]汉正街宝庆街区街巷结构历史演变研究[D]. 赵勇.华中科技大学 2007
[10]汉正街地区的隙间类型研究[D]. 詹少辉.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94012
【文章页数】:1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后街”
1.3.2. 空间原型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 研究框架及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案例研究
2.1. 建筑原型理论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2.1.1. 建筑原型及相关理论概述
2.1.2. 城市空间形态及其认知
2.1.3. 建筑类型学理论在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应用
2.2. 系统论分析方法的内涵与应用
2.3. 相关案例研究
2.3.1. “后街”空间原型在新建区域的应用
2.3.2. “后街”空间原型在旧地更新的应用
2.4. 小结
第三章. 厦门中华片区街道空间现状调查研究
3.1. 厦门中华片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3.2. 纵向(历时性)——厦门中华片区街道空间发展演变
3.2.1. 萌芽期——明清时期
3.2.2. 发展期——民国时期
3.2.3. 形成期——建国初期
3.2.4. 稳定期——改革开放时期
3.2.5. 更新期——二十一世纪
3.3. 横向(共时性)—厦门中华片区街道空间现状调研
3.3.1. 区域类型
3.3.2. 街道类型
3.3.3. 边界类型
3.3.4. 节点类型
3.3.5. 标志物类型
3.4. 厦门中华片区“后街”人的行为类型调研
3.4.1. 必要性行为
3.4.2. 自发性行为
3.4.3. 社会性行为
3.5. 小结
第四章. 厦门中华片区“后街”空间原型分析提取总结
4.1. “后街”产生的根源
4.1.1. 规划的补充
4.1.2. 生活需求的满足
4.1.3. 利益的驱使
4.2. “后街”空间形态特征及空间原型研究
4.2.1. 系统——区域空间原型分析
4.2.2. 结构——街道空间原型分析
4.2.3. 关系——界面空间原型分析
4.2.4. 元素——节点空间、标志物原型分析
4.3. “后街”空间的本质特征
4.3.1. 自发性
4.3.2. 随机性
4.3.3. 偶然性与必然性
4.3.4. 生活性
4.3.5. 功能混合性
4.4. “后街”空间原型的现实启示
4.4.1. 物质层面
4.4.2. 精神层面
4.5. 小结
第五章. 厦门中华片区“后街”空间原型的现代应用探讨
5.1. “后街”空间原型的现代应用原则
5.2. “后街”空间原型的现代应用策略
5.2.1. 规划模式共同缔造
5.2.2. 系统把握多元动态
5.2.3. 结构清晰尊重拓展
5.2.4. 关系协调多元适配
5.2.5. 元素复现营造场所
5.3. 设计研究
5.3.1. 实践用地概况
5.3.2. 设计理念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结论
6.2. 论文成果
6.3. 论文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片索引
附录B 表格索引
附录C 在校期间成果发表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街”空间初步探究[J]. 李丹. 现代园艺. 2017(22)
[2]向互联网学习城市——“成都远洋太古里”设计底层逻辑探析[J]. 周榕. 建筑学报. 2016(05)
[3]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以北京三里屯village为例[J]. 向科,向姝胤. 华中建筑. 2013(10)
[4]建筑地域性的层次关照[J]. 王绍森.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1(02)
[5]场所理论应用于城市空间设计研究探讨[J]. 张中华,张沛,朱菁. 现代城市研究. 2010(04)
[6]北京三里屯之演化——三里屯Village实例分析[J]. 罗健中. 建筑学报. 2009(07)
[7]三里屯Village的开放实验 开放城市中的开放建筑[J]. 罗健中,林天祥. 城市环境设计. 2009(06)
[8]传统民居空间理念的现代运用——深圳万科第五园的思考[J]. 徐怡芳,王健. 建筑学报. 2008(04)
[9]青岛市老城区街道空间体系“类型”化研究[J]. 刘宾,潘丽珍,孙丽萍. 规划师. 2006(S2)
[10]北京德胜尚城[J]. 建筑学报. 2006(08)
博士论文
[1]厦门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进程(1840年~1949年)[D]. 李苏豫.浙江大学 2014
[2]当代闽南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 王绍森.华南理工大学 2010
[3]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 汪丽君.天津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商业休闲空间中人群活动与时间的相关性研究[D]. 伦可欣.深圳大学 2017
[2]厦门市鹭江片区城市形态研究[D]. 张浩.华侨大学 2015
[3]基于原型理论的传统街区更新研究[D]. 李东泽.长安大学 2014
[4]基于类型学的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研究[D]. 刘量.西南交通大学 2014
[5]休闲商业街区场所营造研究[D]. 张晓辰.湖南大学 2014
[6]门牌视野下的旧城空间形态演变解读[D]. 尤舒蓉.华侨大学 2014
[7]厦门营平片区城市形态研究[D]. 张宇航.华侨大学 2013
[8]基于剖面的复合型商业街区空间研究[D]. 周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9]汉正街宝庆街区街巷结构历史演变研究[D]. 赵勇.华中科技大学 2007
[10]汉正街地区的隙间类型研究[D]. 詹少辉.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94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gjslw/369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