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煤层气井旋转喷头优化设计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4 10:38

  本文关键词:煤层气井旋转喷头优化设计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破煤机理 旋转射流喷头 SPH 正交试验 方差分析


【摘要】:目前,水平井以及分支井技术被认为是解决我国煤层气开采中单井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以及储层污染严重等难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传统钻井技术在实施水平井破煤钻进过程中存在易卡钻夹钻、所成孔眼不规则以及能耗高、速度慢等问题,高压旋转水射流技术因其能量传输方便和破岩效率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关于高压水射流破煤机理研究以及与高压旋转水射流技术配套的装备——旋转射流喷头的研究仍不够深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高压水射流破煤机理和旋转射流喷头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机械工程、工程流体力学、岩石冲击动力学等领域相关知识,采用实验研究、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通过电镜扫描实验和三轴岩石实验分别对煤岩的组成结构和力学性质进行实验研究,得到:煤岩总体相对致密,伴随有少量裂缝、孔隙分布。煤岩具有高弹性模量、低泊松比、高抗压强度和低抗拉强度的力学特征。(2)基于光滑粒子流(SPH)耦合有限元(FEM)的算法对高压水射流破煤动态过程以及损伤演化进行数值仿真,得到:煤岩损伤较大的区域集中在破碎坑附近,坑底周围煤岩损伤和裂纹发展最为活跃,且形成了由放射状裂纹和层状裂纹构成的复合裂纹系统;射流速度对煤岩损伤失效区域的形成以及裂纹的产生与扩展的影响较大,提高射流速度可明显提高射流破煤效率,且破煤过程存在一个门槛射流速度,本论文研究的煤岩的门槛射流速度为150m/s;含水缺陷的煤岩的破坏范围要大于空缺陷的煤岩。(3)结合直射流与旋转射流的各自优点,设计出了一种适合于煤层气水平井破岩钻进的新型旋转射流喷头,并对其强度、刚度进行了校核。(4)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旋转射流喷头的射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射流流场的分布规律,并对不同工艺参数(射流压力、喷距)对射流流场和射流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到:当喷头结构一定时,不同射流压力条件下的流场射流结构具有相似性;射流速度的衰减规律和无因次喷距L/d有关。(5)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和方差分析方法对旋转射流喷头的结构进行优化,建立了旋转射流喷头不同结构参数(叶片导程、收缩角、直柱段无因次长度)与工作性能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叶片导程、直柱段无因次长度以及收缩角的最优范围分别为:16mm~24mm、0.6-1、55°,~60°。
【关键词】:破煤机理 旋转射流喷头 SPH 正交试验 方差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9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高压水射流技术研究现状10-11
  • 1.2.2 旋转水射流技术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内容12-13
  • 1.4 技术路线13-14
  • 第2章 煤岩物理力学实验与破岩数值模拟研究14-35
  • 2.1 引言14
  • 2.2 煤储层的工程地质特征14-15
  • 2.3 煤岩的组成结构15-17
  • 2.4 煤岩的力学性质17-20
  • 2.5 高压水射流作用下破碎煤岩数值研究20-33
  • 2.5.1 SPH/FEA耦合算法20-22
  • 2.5.2 材料模型22-25
  • 2.5.3 计算模型25
  • 2.5.4 计算结果分析25-33
  • 2.6 本章小结33-35
  • 第3章 旋转射流喷头的设计35-47
  • 3.1 引言35
  • 3.2 旋转射流的理论基础35-37
  • 3.2.1 旋转射流的特点35
  • 3.2.2 旋转射流的形成方式35-36
  • 3.2.3 旋转射流的破岩过程36-37
  • 3.3 旋转射流喷头的设计37-43
  • 3.3.1 旋转射流喷头的工作原理37-38
  • 3.3.2 导向叶轮的设计38-41
  • 3.3.3 正向喷嘴的设计41-43
  • 3.4 旋转射流喷头的设计校核43-46
  • 3.4.1 喷头材料参数43-44
  • 3.4.2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44
  • 3.4.3 边界条件44
  • 3.4.4 仿真结果分析44-46
  • 3.5 本章小结46-47
  • 第4章 旋转射流喷头流场特性分析47-65
  • 4.1 引言47
  • 4.2 流体流动问题的研究方法47-48
  • 4.3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48-53
  • 4.3.1 控制方程49-50
  • 4.3.2 湍流模型50-53
  • 4.4 旋转射流喷头射流流场的计算模型53-55
  • 4.4.1 几何模型53-54
  • 4.4.2 网格划分54
  • 4.4.3 边界条件及计算方法54-55
  • 4.5 计算结果分析55-64
  • 4.5.1 全计算域流场分布55-60
  • 4.5.2 射流压力对射流流场的影响60-63
  • 4.5.3 无因次喷距对射流流场的影响63-64
  • 4.6 本章小结64-65
  • 第5章 基于正交设计的旋转射流喷头结构优化65-79
  • 5.1 引言65
  • 5.2 正交试验设计65-72
  • 5.2.1 确定试验指标66-67
  • 5.2.2 确定影响因素与水平67
  • 5.2.3 确立正交试验表67-68
  • 5.2.4 数值模拟试验及结果68-72
  • 5.3 喷头结构参数的影响分析72-77
  • 5.3.1 叶片导程的影响分析72-74
  • 5.3.2 直柱段无因次长度的影响分析74-76
  • 5.3.3 收缩角的影响分析76-77
  • 5.4 本章小结77-79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9-81
  • 6.1 结论79-80
  • 6.2 展望80-81
  • 致谢81-82
  • 参考文献82-86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凌;张景松;;自由淹没气体旋转射流压力场实验和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10年12期

2 杨永印,王瑞和,沈忠厚,步玉环;淹没旋转射流的理论分析及力学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年S1期

3 吴江,刘浙,叶旭初,王雅琴;气固多相旋转射流的数值模拟研究[J];硅酸盐通报;2000年05期

4 杨永印,王瑞和,沈忠厚,周卫东;聚丙烯酰胺浆体旋转射流速度分布的实验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5 贾三春;张东速;王从东;;旋转射流破土钻孔机理分析[J];矿山机械;2008年19期

6 杜玉昆;王瑞和;艾飞;倪红坚;;切向注入式旋转射流喷嘴携岩能力研究[J];钻采工艺;2008年06期

7 姜文忠;王耀锋;杨永印;;非淹没旋转射流的数值模拟[J];煤矿安全;2009年09期

8 刘萍;陈昱明;;喷嘴几何参数对旋转射流流场性能影响的模拟分析[J];矿山机械;2009年19期

9 王鹏飞;刘荣华;丘汉锋;王维建;;旋转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特性研究[J];环境工程;2011年03期

10 吴学曾;谢玲;;旋转射流的特点、旋流强度的计算及在燃烧器上的应用[J];工业炉通讯;198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中伟;李根生;纪宏博;马家骥;;高压旋转射流解除井下防砂管柱的堵塞[A];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军;磁场控制高效MAG焊接旋转射流过渡稳定性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尧;液体同轴旋转射流破碎与雾化特性的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叶玉麟;煤层气井旋转喷头优化设计与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魏银好;自进式旋转射流钻进机理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4 贾三春;旋转射流清除浅埋物表土及相关机理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5 曹化朋;钻孔口高射吸比水力旋转射流吸除尘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6 高立超;高压旋转射流负压冲砂工具设计与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田艳丽;旋转射流搅拌全流场数值模拟及喷嘴结构优化[D];浙江大学;2008年

8 赵子行;旋转射流破碎雾化机理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丘汉锋;机掘工作面旋转射流屏蔽通风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军丽;液力驱动旋转射流搅拌器内部流动数值仿真及水力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30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030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b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