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损修复井精细分层注水配套工艺研究
本文关键词:套损修复井精细分层注水配套工艺研究
【摘要】:从杏北油田开发初期到现在高含水后期,油田的开发工作持续深化,地层的流体场与压力场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频繁的油水井措施、修井施工,再加上井身结构、管材、腐蚀、完井质量、固井质量等诸多的因素,导致变形、破裂、穿孔、错断等套管损坏现象不断增多。目前杏北的常规井精细分层注水工艺技术可以满足地质开发要求,可以实现的精细层注水技术的目标,但是套损修复井还无法实现精细分层注水,由于套损井经膨胀管加固工艺处理后,套管通径由124mm缩减至108mm,随着水驱精细开发的不断深入,套损修复井细分层数逐渐增多,截止2015年底,套损修复的注入井共计1571口,其中分层井693口,平均单井层段5.5级,含5级以上层段的套损修复井共515口。本文分析和研究了套损机理,并根据套损井修复技术在杏北油田的应用情况,完善精细分层注水配套工艺,解决套损修复井存在的拔封负荷高、小隔层易出卡、相邻两级偏心距离小于4米时无法准确投捞测试等问题,实现了套损修复井精细分层开发的技术目标,满足了地质开发需求。
【关键词】:套损修复井 精细分层注水 封隔器 配水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9
- 第一章 套损现状及套损机理分析9-18
- 1.1 套管损坏现状9-13
- 1.1.1 国外油田套管损坏现状9-10
- 1.1.2 国内油田套管损坏现状10
- 1.1.3 杏北油田套管损坏现状10-13
- 1.2 杏北油田套损机理分析13-18
- 1.2.1 杏北油田地质特征13-14
- 1.2.2 地层倾角引起的套损机理14-16
- 1.2.3 断层引起的套损机理16
- 1.2.4 注水压力引起的套损机理16-18
- 第二章 套损井修复技术18-24
- 2.1 小通径打通道技术18-22
- 2.2 小直径分层注采技术22-23
- 2.3 套管密封加固技术23-24
- 第三章 完善精细分层注水配套工具的研制24-33
- 3.1 研制小直径逐级解封封隔器24-27
- 3.1.1 结构及技术原理24-25
- 3.1.2 技术特点25
- 3.1.3 现场应用情况25-27
- 3.2 研制小直径密闭式长胶筒注水封隔器27-29
- 3.2.1 结构与技术原理27-28
- 3.2.2 技术特点28-29
- 3.2.3 现场应用情况29
- 3.3 研制小直径正反导向偏心配水器29-31
- 3.3.1 结构及技术原理29-31
- 3.3.2 技术特点31
- 3.3.3 现场应用情况31
- 3.4 研究工具达到的技术指标及应用评价31-33
- 3.4.1 技术指标31-32
- 3.4.2 应用评价32-33
- 第四章 套损修复井精细分层注水保障措施33-48
- 4.1 分层注水管柱准确卡封技术33-39
- 4.1.1 测定分层注水管深度变化范围33-36
- 4.1.2 测定人工地面丈量管柱组配误差36
- 4.1.3 研制激光在线测长装置36-39
- 4.1.4 应用效果39
- 4.2 测调联动分层配水技术39-48
- 4.2.1 地面控制部分开发与研制40-41
- 4.2.2 井下综合测调仪的开发与研制41-43
- 4.2.3 流量可调式堵塞器的开发与研制43-44
- 4.2.4 辅助系统的开发与研制44-45
- 4.2.5 室内水嘴漂移实验45-46
- 4.2.6 现场试验46-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3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53-54
- 致谢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丽华;王凤祥;窦守进;刘丽;郑刚;纪会和;刘建东;;大港枣园油田套损规律初步认识[J];钻采工艺;2008年03期
2 林报钦;李振银;谷凤贤;朱铁军;廖作才;;浅层稠油开发区套损原因分析及对策(下)[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14期
3 陈义发;;井楼油田套损机理研究与防治对策[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1期
4 陈斌;;套损井治理技术推广及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2期
5 李军刚;张文斌;石海霞;朱亚兵;谢平仲;;七个泉油田套损机理研究[J];辽宁化工;2012年08期
6 董德贵;刘士军;李龙飞;;套损井特征与治理方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年07期
7 王凤祥;谷雪丽;郑忠强;段沛海;;小集油田套损基本特征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17期
8 丁小卫;;P区块套损井的发现与治理探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1期
9 李峗;;套损井损坏机理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年06期
10 杨民瑜,郭军,徐艳;套损层位异常压力的形成及预测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勇;侯存亿;;严重套损井修复工具研制及新工艺研究[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孔庆征;;大庆油田某区成片套损机制的初步分析[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3 王卫忠;贺海洲;韩生军;费二战;;油房庄油田套损机理分析及治理技术应用[A];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宁夏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刘俊琴;徐建新;孙丽慧;;宁夏油田套损井现状及治理工艺[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罗军;敬登峰;李清波;苏宁军;杨国强;;白于山区套损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A];创新·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第十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刘性全;徐海;毕传萍;刘绍轩;;应用流固耦合理论研究套损机理[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田育红;于波;刘秀华;张宏岗;杨永刚;李晓明;;油田套损井治理技术研究及应用[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朱立英;采油七厂分区块个性化治理套损井[N];大庆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 钟林荣;大庆采四全方位治理套损井[N];中国石油报;2002年
3 李雪梅;大庆采油七厂连续三年套损井数比例控制在1%以内[N];中国石油报;2008年
4 雷茜;套损井修复成功率100%[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傅深洋;套损井治理破解稳产难题[N];中国石化报;2011年
6 沙文洁 曹u! 王利国;新工艺封治套损井[N];中国石化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幸福;诊治“老病号”让原油“颗粒归仓”[N];大庆日报;2011年
8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钟林荣;大庆突破套损井分层压裂禁区实现创效7000余万元[N];中国石油报;2005年
9 周宏 张军;修复套损井小套管管柱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N];中国石化报;2009年
10 通讯员 张彦芳;发力“老大难” 单井效益增[N];中国石油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阙源;套损井综合治理保障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2 何秀清;套损井修复压裂过程力学分析及其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姜民政;套损井修复过程中修复力的确定及水泥环损伤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4 杜永军;套损的影响因素地层的流体压力与地应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韩修廷;大庆油田套管损坏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
6 孙磉礅;孤东油田稠油热采井套损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贾江鸿;油田开发过程中套管损坏预报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鸣东;大庆杏北开发区过渡带萨Ⅰ~萨Ⅱ夹层成片套损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段贵权;套损修复井精细分层注水配套工艺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朱君;杏树岗油田南部杏南开发区套损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李连平;杏北地区嫩二段标准层成片套损与地质特征关系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5 张广福;杏北油田套损认识及防治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6 李清忠;大庆油田嫩二段底部成片套损地质因素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7 李秀丽;大庆油田套损数值模拟计算[D];吉林大学;2007年
8 丰华;套损井密封加固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9 杨斌;套损井修复配套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吴庆超;南一区西部区块套损治理对策及效果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44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044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