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散催化剂改质降粘稠油机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超分散催化剂改质降粘稠油机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由于常规原油的逐渐枯竭,稠油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展了改善和提高稠油开采的方法研究,其中包括诸如SAGD、蒸汽驱、蒸汽吞吐、火烧油层等方式的热采、冷采、利用微生物来进行采油、化学方法开采等不同类型的方法。高稠油采收率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油品。本文以辽河油田杜66稠油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WYF-Ⅰ型高温高压反应釜来模拟热采过程中的井下条件,研究了超分散催化剂、油层矿物存在的条件下改质降粘反应,结果表明,稠油粘度对温度的感知度极为敏锐,且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即:温度上升,粘度下降。给出了超分散型催化剂配方,通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山梨醇酐单油酸酯水/油乳状液,基础油(初馏点623 K),(NH4)6Mo7O24·4H2O作为催化剂的前驱体制备出出超分散钼基催化剂。根据制备的超分散催化剂对促进稠油水热裂解反应的效果,相对于不加入催化剂而言,在240℃温度与加水量为30wt%的体系中,只要加入0.1wt%的催化剂,且经1天反应后,稠油降粘率即可至少增加至30%,且在降低沥青质、胶质及族组成中重组分两者含量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芳香分、饱和分及轻组分中两者的含量。此外,由于稠油中C含量降低,且H含量也随之增加,因此,H与C的比值势必会显著增高,而杂原子与C的比值则会相应降低。油层矿物的存在,可加剧稠油的水热裂解反应,并改变稠油的组成变化,从而使其粘度得以将至最低值。正交实验的结果分析可知,最佳工艺条件是:油层矿物质量分数为15%,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3%,加水量为50%,反应时间为36h,降粘率达83.36%。通过分析催化改质降粘反应前后的稠油IR发现,脱羧反应的产生与否主要由是否添加超分散催化剂决定;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部分沥青质结构不仅发生了重大改变,而且在经一定反应后可顺利生成烷烃可溶物。在改质降粘反应阶段,超分散催化剂的作用原理主要为:通过一定化学反应生成吸附键后,改变氢分子的裂解途径,使反应物分子活化的同时,降低其活化能,并缩短加氢反应时限,促进C-C键断裂,以进一步增强稠油供氢改质的转换率。
【关键词】:超分散催化剂 改质 降粘 水热裂解 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24.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创新点摘要6-9
- 第一章 绪论9-17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9-10
- 1.2 超分散催化剂的研究现状10-14
- 1.2.1 超分散催化剂国外研究进展10-11
- 1.2.2 超分散催化剂国内研究进展11-13
- 1.2.3 超分散催化剂改质降粘稠油技术13-14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14-15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5-17
- 第二章 辽河油田稠油组分结构分析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17-32
- 2.1 族组分实验用主要药品及实验仪器和装置17-23
- 2.1.1 实验药品17
- 2.1.2 稠油的分离17-23
- 2.2 稠油及其沥青质结构测定分析方法23-27
- 2.2.1 实验方法26-27
- 2.3 结果和讨论27-31
- 2.3.1 稠油物性和组成分析27-28
- 2.3.2 稠油中沥青质化学结构28-30
- 2.3.3 稠油粘温关系分析30-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超分散催化剂的制备32-36
- 3.1 主要药品、仪器与原料32
- 3.2 实验方法32-33
- 3.3 超分散催化剂的制备33-36
- 第四章 超分散催化剂改质稠油性能评价研究36-50
- 4.1 超分散催化剂对稠油改质降粘反应研究36-45
- 4.1.1 超分散催化剂加入量对稠油水热裂解降粘影响36-38
- 4.1.2 反应温度对稠油催化水热裂解反应降粘影响38-39
- 4.1.3 反应时间对稠油催化水热裂解降粘的影响39-41
- 4.1.4 加水量对稠油催化水热裂解降粘影响41-43
- 4.1.5 反应前后稠油元素分析43-44
- 4.1.6 催化改质降粘反应前后稠油油样分析44-45
- 4.2 油藏矿物与催化剂对稠油水热裂解反应的催化作用研究45-48
- 4.2.1 实验用矿物组成、含量及性质45-46
- 4.2.2 油层矿物对稠油粘度变化46
- 4.2.3 油层矿物对稠油族组分变化46-47
- 4.2.4 油层矿物对稠油平均分子量的影响47-48
- 4.2.5 油层矿物作用下催化水热裂解正交实验评价研究48
- 4.3 本章小结48-50
- 第五章 稠油改质降粘作用机理50-62
- 5.1 超分散催化剂和油层矿物稠油改质降粘作用机理50-56
- 5.1.1 催化剂作用原理50-51
- 5.1.2 金属离子催化作用51-53
- 5.1.3 油层矿物作用53-55
- 5.1.4 油藏矿物催化的动力学说明55-56
- 5.2 超分散催化剂和油层矿物微观机理研究56-57
- 5.3 超分散催化剂改质原油组分结构分析57-60
- 5.4 本章小结60-62
-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67
- 发表文章目录67-68
- 致谢68-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枝茂;沥青改质[J];包钢科技;1998年03期
2 曾保全;祝道平;;稠油变轻油改质工艺的实现[J];国外油田工程;2008年06期
3 张国富;;劣质煤用溶剂改质成焦炭原料的技术[J];燃料与化工;2011年03期
4 巢明哲;;改质炉炉管异常现象及其危害性[J];上海煤气;1999年04期
5 中山武典;钢铁表面改质新技术[J];武钢技术;1997年02期
6 ;表面改质技术[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1999年04期
7 顾治平;;改质炉管的维护[J];上海煤气;2002年03期
8 范洪富;李忠宝;梁涛;;离子液体催化改质稠油实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7年01期
9 李光明,翁惠新,毛信军,欧阳福生;胜利渣油热接触改质过程的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92年02期
10 张淑琴,俞祥麟;低品质汽油的催化改质[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显法;;超重原油改质和加工技术的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辰;吴畏;;生活垃圾的气化—改质过程中焦油的特性和组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3 张彩彩;段培高;;水热法催化改质浮萍生物油[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2分会:催化化学[C];2014年
4 段培高;金滨滨;白秀军;常周凡;张彩彩;;水生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及其产物油的改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8分会:绿色化学[C];2014年
5 李海涛;徐骏;张德祥;鲁锡兰;;提高轻油制气改质炉热能利用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扩大焦煤资源的低品质煤改质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2 廖建国;利用铸坯表层改质使杂质元素无害化技术[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3 邢建通邋王建锋;焦炭改质新技术在安钢推广[N];安阳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晔;超临界CO_2与有机溶剂混合萃取及改质煤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赵晓波;改性纳米HZSM-5在低品质轻油改质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石岩松;超分散催化剂改质降粘稠油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张俊明;基于上下文的天然气改质分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忠宝;咪唑类离子液体改质稠油实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4 纪安;利用熔融改质钢渣冶炼铁合金的物料与能量平衡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47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04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