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二类油层聚驱阶段无效循环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17:00

  本文关键词:二类油层聚驱阶段无效循环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二类油层 无效循环 聚合物驱油 流动单元划分 模糊综合评判


【摘要】:喇嘛甸油田一类油层自投产以来经聚合物驱已全面转入后续水驱,一类油层已处于高含水阶段,采收率已经非常高,可采储量日益减少。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2007年开始推广二类油层聚合物驱。与一类油层相比,二类油层具有单层厚度薄、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河道砂发育规模小、砂体连通性差等特点。尤其是经历了长期的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孔隙结构、流体分布、储层物性参数等均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储层物性和流体参数的变化不仅影响储层流体的运动状态,而且导致储层内低效无效循环带的形成,造成油层形成特高级别水淹、注入水走向单一,从而降低注入水纵向和横向的波及体积,造成低效或无效循环。通过近几年的油水井精细调整,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仍然存在部分油层动用不均衡,聚合物用量大,吨聚增油量低,开发效益差的问题。一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方法对二类油层并不完全适用。研究二类油层聚驱阶段剩余油分布及无效循环分布特征,制定注聚后期挖潜剩余油和控制无效循环的调整对策,对提高二类油层聚驱阶段采收率、控制无效循环、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喇嘛甸油田B区二类油层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影响无效循环的动静态因素进行分析,应用灰度关联方法分析出影响无效循环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时结合测井资料,引入了一种无效循环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将研究区块划分成多种类型的流动单元,同一流动单元具有相似的沉积特征,亦有相似的水动力学特征。同时应用PETREL软件建立喇嘛甸油田B区二类油层的地质建模,应用Eclipse软件对研究区块的水驱及聚驱阶段的开发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和流动单元的划分,结合无效循环的形成部位和剩余油分布特点,从而得到二类油层聚驱阶段易形成无效循环的部位所具有的特征及对应的无效循环类型。应用此方法对二类油层无效循环分布特征的研究比单纯的从沉积特征研究更加深入,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对应不同的无效循环及剩余油分布特征,从而为实现储集层的详细描述并实现静态与动态资料相结合来判定无效循环的形成,有效开采其他二类油层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提供了更便捷的思路。
【关键词】:二类油层 无效循环 聚合物驱油 流动单元划分 模糊综合评判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创新点摘要7-10
  • 第一章 概述10-14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0-13
  • 1.2.1 聚合物驱油国内外发展现状10-11
  • 1.2.2 二类油层聚驱开发效果11-12
  • 1.2.3 无效循环分布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12-13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13-14
  • 第二章 喇嘛甸油田B区概况14-17
  • 2.1 油藏特征14-15
  • 2.1.1 储层沉积特征14-15
  • 2.1.2 油层发育状况15
  • 2.1.3 区块地质储量15
  • 2.2 油田开发概况15-17
  • 第三章 二类油层聚驱阶段无效循环影响因素研究17-50
  • 3.1 地质因素影响研究17-27
  • 3.1.1 渗透率的影响17-20
  • 3.1.2 渗透率极差的影响20-23
  • 3.1.3 有效厚度的影响23-27
  • 3.2 开发因素的影响27-32
  • 3.2.1 注聚初含水率的影响27-28
  • 3.2.2 注入液浓度的影响28-31
  • 3.2.3 注入速度的影响31-32
  • 3.3 灰度关联理论对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32-50
  • 3.3.1 灰度关联理论的具体计算33-48
  • 3.3.2 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48-50
  • 第四章 二类油层无效循环流动单元划分50-55
  • 4.1 储层流动单元50-51
  • 4.1.1 流动单元的概念50
  • 4.1.2 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50-51
  • 4.2 无效循环流动单元的划分51-55
  • 4.2.1 无效循环流动单元划分参数的选取51-52
  • 4.2.2 无效循环流动单元划分标准的计算52-53
  • 4.2.3 无效循环流动单元划分结果53-55
  • 第五章 喇嘛甸油田B区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历史拟合55-67
  • 5.1 建立地质模型55-56
  • 5.1.1 基础数据的准备55
  • 5.1.2 建模工作流程55-56
  • 5.2 三维构造模型的建立56-57
  • 5.3 沉积相模型的建立57-58
  • 5.4 三维相控储层属性模型的建立58-61
  • 5.4.1 孔隙度模型58-59
  • 5.4.2 渗透率模型59
  • 5.4.3 有效厚度模型59-60
  • 5.4.4 油水分布模型60-61
  • 5.5 地质模型粗化61-62
  • 5.6 水驱及聚驱阶段历史拟合62-66
  • 5.6.1 地质储量拟合结果62
  • 5.6.2 全区含水率拟合结果62-63
  • 5.6.3 注水量拟合结果63
  • 5.6.4 产油量拟合结果63
  • 5.6.5 单井含水率拟合63-66
  • 5.6.6 动用程度拟合结果66
  • 5.7 小结66-67
  • 第六章 二类油层聚驱阶段无效循环分布特征研究67-81
  • 6.1 聚驱前后剩余油分布及动用状况分析67-74
  • 6.1.1 聚驱前后平面剩余油分布及动用状况分析67-70
  • 6.1.2 聚驱前后纵向剩余油分布及动用状况分析70-74
  • 6.2 聚驱阶段无效循环分布特征判定74-80
  • 6.2.1 模糊综合评判法判定无效循环74-76
  • 6.2.2 无效循环分布情况76-80
  • 6.3 二类油层聚驱阶段无效循环治理方法80-81
  • 结论81-82
  • 参考文献82-85
  • 发表文章目录85-86
  • 致谢86-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雯;;庆甲区块后续水驱低效无效循环场分布及治理对策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05期

2 郑浩;马春华;宋考平;姜振海;;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判定特高含水期“低效、无效循环”井层的形成条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2期

3 轩萍萍;;后续水驱低效无效循环分布及治理对策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14期

4 黄修平;黄伏生;卢双舫;方亮;;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注采无效循环识别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1期

5 郑浩;马春华;姜振海;;高含水后期“低效、无效循环”形成条件的数值模拟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7年04期

6 王琼;姜连珍;;大孔道识别技术及其在低效或无效循环治理中的应用[J];油气井测试;2013年06期

7 付志国;杨青山;刘宏艳;杨小明;刘卫丽;;低效、无效循环层测井识别描述方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3期

8 张莹莹;;A区块无效注水循环的综合治理[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8期

9 李淑红;吴玉杰;金力扬;;注氮气泡沫控制无效循环技术在萨北油田的应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S1期

10 黄伏生;陈维佳;方亮;黄修平;陶明;;喇嘛甸油田注采无效循环治理的做法及效果[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宫赫;二类油层聚驱阶段无效循环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蒋云燕;控制低效、无效循环综合挖潜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姚丽红;基于有限元法的水驱无效循环渗流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4 姜红芹;特高含水期低效无效循环识别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84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084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3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