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乌5井区百口泉组低渗油藏开发方式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12:28

  本文关键词:乌5井区百口泉组低渗油藏开发方式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渗透油藏 启动压力梯度 注水开发方式


【摘要】:我国低渗透油藏储量巨大,由于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开发难度高,稳产期短,导致采收率比较低,因此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乌5井区百口泉组的平均渗透率为5.58mD,属于低渗透油藏。研究区和其他低渗透油藏相比,在开发过程中不仅面临着许多相同的问题,也存在开发中一些新的问题。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了解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和开发技术优化研究。论文在分析研究百口泉组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动态特征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相应成果:1)利用乌5井区百口泉组油藏的地质资料,开展油藏描述,乌5井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为边水未饱和鼻状低渗透低含油油水过渡型砂砾岩油藏。2)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研究区的启动压力梯度,用于研究井间启动压力梯度、储层动用程度、计算合理井网密度等方面。并对低渗透油藏的渗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3)针对研究区初期产能低、含水高、压力保持程度低等问题,对产能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为油藏类型、流体分布、射孔位置等,特别是油藏油水过渡带分布是影响东、中、西区产能差异的本质。4)低渗透油藏存在产能低、注采见效不明显、压力保持水平低等问题,因此展开开发方式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开发方式的开发效果。对比衰竭式开发、滞后注水、同步注水、超前注水以及周期注水几种开发方式,超前注水开发方式更适合低渗透油藏。5)目前油田开发已采用规则的反七点井网注水开发井网,但是开发效果差。后期不能通过注采结构调整来改善开发效果,因此开展了合理开采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对合理生产压差、合理注入速度、合理采液采油速度、合理注采比、合理压力保持程度等参数进行论证,优化研究区的开发方式。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 启动压力梯度 注水开发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5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0-12
  • 1.3 主要成果及认识12-13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3-15
  • 第2章 油田地质特征15-38
  • 2.1 小层的划分与对比15-16
  • 2.2 构造特征描述16-17
  • 2.3 沉积特征17-18
  • 2.4 储层特征与测井四性关系18-27
  • 2.4.1 物性特征18
  • 2.4.2 四性关系18-22
  • 2.4.3 储层非均质性22-24
  • 2.4.4 含油饱和度解释24-27
  • 2.5 储集空间类型27-30
  • 2.5.1 储层类型27-28
  • 2.5.2 孔隙结构特征28-30
  • 2.6 油藏温压系统30
  • 2.7 流体性质30-31
  • 2.8 油藏类型31-36
  • 2.8.1 油水界面深度31-33
  • 2.8.2 油水过渡带高度预测33-35
  • 2.8.3 油水过渡带分带35-36
  • 2.8.4 油藏类型36
  • 2.9 储量计算36-38
  • 第3章 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研究38-45
  • 3.1 低渗低速非线性渗流特征及渗流方程38-39
  • 3.2 启动压力梯度的确定方法39-43
  • 3.3 低速非达西渗流的临界条件分析43
  • 3.4 低渗透油藏渗流的产能影响因素43-45
  • 第4章 开发动态45-59
  • 4.1 开发概况45
  • 4.2 产能评价及产能影响因素45-55
  • 4.2.1 产能评价46-48
  • 4.2.2 产能控制因素48-55
  • 4.2.3 产能评价小结55
  • 4.3 油藏含水特点55-57
  • 4.4 地层压力特征57-59
  • 第5章 注水开发方式优选59-75
  • 5.1 衰竭式开发59-60
  • 5.2 开发方式论证60-63
  • 5.3 注水开发方式63-71
  • 5.3.1 滞后注水63-64
  • 5.3.2 同步注水64-65
  • 5.3.3 超前注水65-69
  • 5.3.4 周期注水69-71
  • 5.4 数值模拟方法优选注水开发方式71-75
  • 第6章 方案设计及优化75-99
  • 6.1 技术政策论证75-95
  • 6.1.2 开发层系75-76
  • 6.1.3 合理井网密度确定76-82
  • 6.1.4 合理井距确定82-86
  • 6.1.5 经济极限参数确定86-88
  • 6.1.6 注采压力系统88-91
  • 6.1.7 合理注采比研究91-94
  • 6.1.8 合理油水井数比确定94-95
  • 6.2 注采结构调整95-97
  • 6.2.1 调整措施原则96-97
  • 6.2.2 生产井分类措施97
  • 6.3 结论及建议97-99
  • 结论99-100
  • 致谢100-101
  • 参考文献101-1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长辉,陈青,向阳;塔河油田开发方式初探[J];矿物岩石;2001年04期

2 吕晓雯;;实现油田合理有效开发方式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12期

3 张锋,凌建军,胡其权;洼38块沙三段油层开发方式优选数值模拟研究[J];油气井测试;2002年06期

4 徐仁勇;川南硫铁矿开发方式探讨[J];化工矿产地质;1994年02期

5 范江,张松宁;确定油田最佳开发方式的多目标数学规划方法[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6年06期

6 王爱景,王锋,任允鹏;同一油藏应用2种开发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新滩油田垦东18-32井区为例[J];断块油气田;2004年02期

7 曹少芳,王存杰,陈元勇,李向华,李雪松,李剑;文179东块新开发区产能续建开发方式的剖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3期

8 王晓东;;锦271块改善开发方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7期

9 刘晓娟;闫健;王瑞河;;低渗透裂缝性见水油藏开发方式调整对比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佟乐;任文佳;周昌迪;;齐40区块开发方式分析[J];当代化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燕;孙晓燕;肖启美;智卫东;;孤东九区西稠油油藏蒸汽驱后开发方式优化研究[A];稠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邓宏伟;王铭宝;孙建芳;于国庆;;深层稠油油藏罗9断块经济开发方式研究[A];稠油、超稠油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张磊;;新疆中小河流水库电站开发方式与效益研究[A];2013年1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裘峻;宫作成;吴烨;;新建廉租房的创新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冯玉平;董志勇;;水能资源不同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探讨[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军;辽河转换开发方式凸显增产强势[N];中国石油报;2013年

2 记者 刘军;辽河开发方式转换创五大“奇观”[N];中国石油报;2012年

3 彭敏;云计算改变开发方式[N];电脑商报;2009年

4 刘军;掌握连续27年千万吨稳产主动权[N];中国石油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张建凯 通讯员 张晗;科技潮涌风满帆[N];中国石油报;2012年

6 记者 郭影 刘军;开发方式转换的成功典范[N];中国石油报;2006年

7 记者 刘军;转换开发方式呈现四大产量增长点[N];中国石油报;2013年

8 赵吉林;比热情更重要的是策略[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9 记者 王朝霞;西部扶贫项目惠及108万贫困人口[N];甘肃日报;2005年

10 记者 王公民;精耕主营业务 建设科技油田[N];中国石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明学;大庆西部稠油潜力评价及开发方式优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子刚;渤南油田义34块沙三段2+3砂组开发方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2 刘宇羲;海上油田组合开发方式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罗元;乌5井区百口泉组低渗油藏开发方式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宋化明;塔河油田四区奥陶系油藏缝洞单元开发方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姜旭;洼38块沙三段转换开发方式研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6 耿艺微;辽宁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7 卜忠宇;高一区深层稠油油藏开发方式优选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王旨斐;基于SOPC技术的远程开发方式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高明军;大渡河沙湾水电站开发方式及其长尾水渠水力学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卢业敏;基于Web Services和Ajax的CIMS开发方式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3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103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f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