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硅胶对油气吸附性能的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类型硅胶对油气吸附性能的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油气回收 硅胶 吸附钝化 动态吸附 吸附机理
【摘要】:吸附材料的性能对油气分子吸附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系统表征了3种硅胶吸附材料(A型、B型和C型)孔结构信息,计算了其标准特征吸附能,考察了其初次吸附钝化过程和动态吸附过程特性。实验结果表明,A型硅胶具有丰富的微孔结构,而B型硅胶和C型硅胶则为典型的介孔材料,通过标准吸附特征能可反映其微孔分布;初次钝化吸附量和动态吸附量变化情况相似,均为A型硅胶最大,B型硅胶次之,C型硅胶最小,微孔分布决定了油气分子吸附过程,从而影响对应的吸附量。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监测检验研究室;
【关键词】: 油气回收 硅胶 吸附钝化 动态吸附 吸附机理
【基金】:中国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资助项目(Y-208)
【分类号】:X74;O647.3
【正文快照】: 0前言 在石油、石化等领域由于汽油等轻质油品在生产、储运及销售等过程中极易挥发从而产生严重的油品损耗。例如,我国2010年生产原油2.03亿吨,但全国原油和成品油的总耗量将达到56万吨以上,由此可见油品的挥发损耗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1]。因此从2007年开始,我国实施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世健;油气回收的必要性和技术方案的探讨[J];石油商技;2000年06期
2 张伟,张国瑞;推动油气回收事业 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J];节能与环保;2002年05期
3 黄峗;张赞牢;;冷吸式油气回收技术的思考[J];石油商技;2002年01期
4 ;如何选定油气回收方案?[J];中国石油石化;2003年04期
5 孙明山,王万波;油气回收技术方案的进展[J];化学工程师;2004年08期
6 邹宏梅;油气回收技术在加油站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4年03期
7 崔平;油气回收利国利民[J];环境经济;2004年05期
8 邢巍巍;浅谈油气回收技术及其意义[J];中国环保产业;2005年06期
9 李德旭;赵燕;;油气回收技术研究现状[J];现代化工;2006年S2期
10 邹松林;;谨防油气回收走弯路[J];中国石油企业;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海涛;;油气回收技术在港口油品码头中的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技术交流文集[C];2009年
2 邢巍巍;;浅谈油气回收技术及其意义[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3 张贤彬;杜国栋;王天健;孙新红;鹿野;;气体膜技术在油气回收的应用[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境保护分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耿红;高洁;高山;王轩雅;;港口油气回收综合效益估算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5 邱春霞;高洁;王轩雅;;我国码头油气回收管理政策初探[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6 刘伟炜;;浅析加油站油气回收检测的必要性[A];2013年江苏省计量测试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宋继武;;轻油装车油气回收工艺探讨[A];石油化工应用技术论文集[C];2004年
8 王江龙;杜国栋;王天健;;膜法油气回收在油库和炼厂的应用[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境保护分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鹿野;杜国栋;王天健;;膜技术在加油站油气回收上的应用[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境保护分会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曹东辉;孔祥强;杨前明;;油气回收技术的研究与进展[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平;油气回收利国利民[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高 朔;油气回收形同虚设 每年损失10多亿元[N];中国汽车报;2003年
3 辛华;中石油首套油气回收装置在大连竣工[N];中国工业报;2007年
4 张华 陈铁;我国首套吸附法油气回收装置新标准通过审定[N];中国质量报;2006年
5 特约记者 李可镜 通讯员 王鹤;积极推广和应用油气回收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6年
6 特约记者 王京邋通讯员 郭朋;北京销售油气回收系统投用[N];中国石油报;2007年
7 王晶;立体解决方案帮助中国油气回收[N];中国石油报;2007年
8 葛金华邋杨铁平;“油气回收”节能降耗显神功[N];常州日报;2007年
9 王京;华北销售完成站库油气回收改造[N];中国石油报;2008年
10 记者 尹江勇邋实习生 岳玲燕;我省油气回收技术助力绿色奥运[N];河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韦海燕;车载油气回收装置回收理论与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黄维秋;油气蒸发排放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月;石油企业油气回收实施方案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刘俊;基于温度及流量信号的油气回收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牟松娟;吸附—冷凝法油气回收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康凯;膜分离技术在装车尾气回收过程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5年
5 郭奇;成品油库复合式油气回收系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叶君;基于自动加载技术的油罐车油气回收全自动精密检测系统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7 李大兴;A港成品油码头装船油气回收项目经济技术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8 谢红岩;吸收法油气回收过程汽液平衡数据测定与工艺优化[D];天津大学;2009年
9 王伟;超重力机在油气回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杨叶;冷凝式油气回收系统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90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109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