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煤阶煤层气地面开发产气潜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低煤阶煤层气地面开发产气潜力研究
【摘要】:为深入研究我国低阶煤的地面煤层气开发潜力,采用等温吸附试验,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煤层气藏数值模拟手段、工程应用实践结果,对我国低阶煤地面产气机理及潜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低阶煤虽然煤层气含量低,但由于气体解吸能力较强,在排水降压时仍可有很大比例气体解吸产出;同时由于煤层厚度大,煤层渗透性较好,地面抽采具有比较大的产气潜力;在铜川区块4口地面煤层气试验井稳产气量超过1 000 m~3/d,实现了国内低阶煤地区煤层气井的工业性气流,验证了我国低阶煤地面煤层气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今后应加快开发步伐、加强开发力度。
【作者单位】: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 低阶煤 煤层气 解吸能力 废弃压力 产气量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1ZX05040-003)
【分类号】:TE37
【正文快照】: 0引言低阶煤是煤化作用早期阶段形成的产物,通常指煤岩镜质组反射率小于0.65%的煤,主要包括褐煤和长焰煤。世界上各国低阶煤分布比较广泛,蕴含巨大的煤层气资源。1997年,美国在粉河盆地开发低阶煤煤层气,并实现了低阶煤区煤层气的大规模开发;2006年产气超过140×108m3,单井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生维,段连秀,张明,陈钟惠;煤层气藏分析的参数与流程[J];地球科学;2000年06期
2 欧成华,李士伦,杜建芬,邓奎;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饶孟余,杨陆武,冯三利,叶建平;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的技术选择[J];特种油气藏;2005年04期
4 苏现波;林晓英;柳少波;宋岩;;煤层气藏边界及其封闭机理[J];科学通报;2005年S1期
5 张卫东;魏韦;;煤层气水平井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煤层气;2008年04期
6 胡连伍;陈海霞;杨卫国;;地面抽采煤层气环境影响和管理对策探讨[J];能源环境保护;2009年03期
7 蒋书虹;欧成华;;煤层气超临界吸附行为的蒙特卡罗方法研究综述[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8期
8 钱伯章;朱建芳;;煤层气开发与利用新进展[J];天然气与石油;2010年04期
9 陈浩;李建明;孙斌;;煤岩等温吸附曲线特征在煤层气研究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吴鲜;廖冲;叶玉娟;窦莲;;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忠;周尚忠;孟尚志;赵军;莫日和;;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靖舟;时保宏;;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及其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张百忍;;郑庄区块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开发前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亚蒲;杨正明;鲜保安;;煤层气开采发展趋势及其增产技术[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杨兆彪;秦勇;陈义林;;重烃异常的煤层气成藏指示效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红岩;李景明;刘洪林;李贵中;;开发物理模拟技术,探讨煤层气成藏机制[A];2004年全国瓦斯地质年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4年
8 赵庆波;孙粉锦;李五忠;李贵中;孙斌;王勃;孙钦平;陈刚;孔祥文;;煤层气成藏条件、开采特征及开发适用技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牛宏贤;汤放新;张俊;杨建丽;刘振宇;;CH_4饱和阳泉煤拄对CO_2渗透行为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建民;贾耀惠;;阜新刘家区岩浆岩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军;压裂技术成功应用于煤层气开采[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记者 宋时飞;首条跨省煤层气输送管道项目批准建设[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3 张怀发邋马军;煤层气二氧化碳压裂技术取得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4 张蔚语;煤层气试井测试,,最合适方法的选择[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林霞;煤层气钻井工程风险及监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2 刘保民;煤层气开采的水文地质控制和产能潜力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3 白培中;西山煤田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多煤层段压裂技术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4 陈德民;红菱矿区煤层气藏开发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5 陈进超;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及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孙平;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成藏过程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7 马东;煤层渗透率变化规律和气润湿反转方法提高煤层气产量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8 孙可明;低渗透煤层气开采与注气增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9 刘坤;煤层气产能预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10 杜维甲;阜新矿区煤层气资源评价及开采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冬;山西煤层气技术的开发利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章丽娜;煤分子结构与外界环境对煤层气生成及运移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东浩;煤层气压裂裂缝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4 何晓辉;煤层气测井解释方法研究与应用[D];长江大学;2012年
5 宫平志;煤层气非稳态扩散不稳定渗流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6 刘光耀;煤层气压裂模拟模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7 黄国耀;韩城地区煤层气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8 杜肖;煤层气非均匀介质中扩散渗流耦合数值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9 闫岩;沁南区块煤层气数值模拟及开发方案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10 王仲勋;热流固耦合在煤层气渗流过程中的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18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11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