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砂体分布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砂体分布规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庆长垣 扶余油层 地层学 沉积相 砂体分布 储层特征
【摘要】:本论文以大庆长垣扶余油层为研究对象,在河流相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上,深入开展扶余油层沉积相、沉积体系分布及储层特征研究。通过区域与重点相结合,加深对砂体分布规律的认识,为研究区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运用以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技术,进行扶余油层地层划分。扶余油层属于泉头组泉四、三段上部地层,将泉四段划分为三个油层FⅠ1、FⅠ2、FⅠ3,泉三段划分为四个油层FⅡ1、FⅡ2和FⅢ1、FⅢ2,共7个完整的四级层序。在长垣扶余油层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研究基础上,对研究区目的层段的沉积体系演化及其平面沉积相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区扶余油层发育沉积相类型为曲流河、网状河、浅水三角洲,其中曲流河点坝、网状河道和分流河道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通过对长垣扶余油层储层特征研究,砂体类型与成岩作用是储层物性好坏的主要控制因素。埋藏深度浅的河道砂体,储层物性最好。综合分析有利储层特征,结合成藏主控因素,进行长垣扶余油层有利含油区划分。长垣主体河道砂体富油,长垣南部局部高断块控油,长垣西侧带反向断块和曲流河道砂体控油。
【关键词】:大庆长垣 扶余油层 地层学 沉积相 砂体分布 储层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区域概况10-14
- 1.1 构造特征10-11
- 1.2 地层特征11-13
- 1.3 石油地质特征13-14
- 第二章 扶余油层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14-20
- 2.1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14
- 2.2 各层序界面特征14-16
- 2.3 层序界面对比16-20
- 第三章 扶余油层沉积相类型及特征20-32
- 3.1 岩相类型20-22
- 3.2 沉积相特征22-32
- 3.2.1 曲流河22-23
- 3.2.2 网状河23-25
- 3.2.3 决口扇/决口河道复合体25-26
- 3.2.4 泛滥平原26-27
- 3.2.5 浅水三角洲27-29
- 3.2.6 分流河道29-32
- 第四章 扶余油层平面沉积相及沉积体系分布特征32-41
- 4.1 扶余油层沉积体系演化过程32-33
- 4.2 扶余油层平面沉积相及沉积体系分布特征33-38
- 4.3 开发区砂体精细解剖38-41
- 第五章 扶余油层储层特征41-51
-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41
- 5.2 微观孔隙结构特征41-42
- 5.3 储层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42-45
- 5.3.1 储层物性特征42-43
- 5.3.2 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分析43-45
- 5.4 有利含油区划分及产能评价45-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5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55-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波;王革;王雪;张顺;林铁锋;;安达向斜达9井扶余油层油流的确定[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2 付广;刘美薇;;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J];沉积学报;2010年01期
3 屈振国;;提高葡南扶余油层动用程度技术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1期
4 张微;;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5 黄德利;姜洪福;曹海涛;范彩匣;;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优质储层概率分布[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6 刘磊;刘风卫;刘继文;;松辽盆地南部红岗北扶余油层小层划分与对比[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7 肖超;吕鹏贤;张洪峰;王桂娟;杨东;;查干湖地区扶余油层产能预测方法研究[J];油气井测试;2010年04期
8 陈博;李占东;单丹丹;李吉;;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余油层主河道预测及其油气意义[J];价值工程;2012年30期
9 夏建慧,周书欣;关于松辽盆地扶余油层的油源问题[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10 赵莹;;头台油田茂11区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魏宪成;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产能工程投产[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刘祥飞;大庆地震预测技术在扶余油层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记者 立春;地震预测技术在扶余油层取得重大突破[N];大庆日报;2005年
4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余虹娜;大庆油田水平段最长井固井成功[N];中国石油报;2011年
5 杜志清 本报记者 王敬;科技引擎助力外围油田持续稳产[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姚仕文 本报特约记者 刘安岐 冯金有;挑战极限勇者胜[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穆广田;“通吃”油层深挖潜[N];中国石油报;2010年
8 记者 裴丽;杏北油田为4000万吨稳产再做新贡献[N];大庆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鑫;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州401区块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刘云燕;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3 刘宗堡;三肇凹陷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4 张雷;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5 康德权;肇州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周永炳;齐家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有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杨庆杰;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油气成藏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李延平;大庆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精细地层格架与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宋土顺;低孔低渗砂岩储层中优质储集条件的形成机制及预测[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猛;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精细沉积相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李鑫;大庆长垣南部敖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淑晶;肇源南长47井区油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任欢颂;朝44南区扶余油层井震结合构造精细刻画[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陈素凤;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次生孔隙发育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王佳慧;临江地区扶余油层精细建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周浩;储层预测技术在吉林油田中央坳陷区扶余油层中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8 郝泽翰;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沉积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9 翟雪;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裂缝发育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10 许玲玉;高台子油田扶余油层精细构造解释[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22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122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