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本文关键词:卫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卫星油田 扶余油层 油气富集规律 控制因素 成藏模式
【摘要】:松辽盆地是我国重要油气产区,卫星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是其主要含油层位,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砂岩展布认识不清、油水富集规律不明确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扶余油层下一步勘探开发,迫切需要系统的成藏规律研究。本文以卫星油田扶余油层岩心、测井、录井、三维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以油气成藏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区进行油藏类型精细解剖及油水分布规律研究,总结出油气成藏控制影响因素及其成藏模式。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卫星油田扶余油层主要发育东南倾斜坡构造和储层低砂地比条件下的近南北向断层和河道砂体匹配控制的断层-岩性油藏,少量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2)卫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平面上分布单一断阶带高点、破碎型断层密集带两侧反向断阶和反转型断层密集带内部局部高点;垂向上受微相物性差异、中部优势输导和油“台阶状运移”影响分布扶Ⅰ-扶Ⅱ油层组;3)总结出卫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控制影响因素:油源对比表明研究区油来自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输导断层组成扶余油层油气优势输导通道;成藏过程和沉积微相物性差异造成油气选择性冲注;源岩超压是油气下排/源储对接进入扶余油层的主要动力;古构造控制扶余油层油气宏观运聚场;反向断层下盘和断层密集带控制油气富集部位;4)在构造、储层、成藏和油水综合研究基础上,最终建立了卫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模式:即明水组末期,三肇凹陷徐家围子向斜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油源断层进入扶余油层,然后在输导断层匹配砂体组成的优势输导通道侧向运移,最终在斜坡区正向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在成藏模式指导下,优选出卫星油田扶余油层4类108个油气富集有利目标区,并提交建议井位5口,为下一步高效开发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卫星油田 扶余油层 油气富集规律 控制因素 成藏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前言9-14
- 0.1 研究来源及目的意义9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0.2.1 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历程9-10
- 0.2.2 油气成藏研究现状10-12
- 0.3 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12-14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14-18
- 1.1 研究区地理位置14
- 1.2 构造变形特征14-15
- 1.3 断裂发育特征15-16
- 1.4 构造分区特征16
- 1.5 沉积演化特征16-18
- 第二章 油藏类型及油水分布规律研究18-43
- 2.1 油藏类型研究18-25
- 2.1.1 油藏类型界定18-20
- 2.1.2 典型油藏解剖20-23
- 2.1.3 油藏类型及分布23-25
- 2.2 油水平面分布规律研究25-31
- 2.2.1 扶余油层平面宏观油水分布规律25-28
- 2.2.2 各油组平面油水分布特征28-31
- 2.3 油水纵向分布规律研究31-43
- 2.3.1 典型油藏剖面纵向油水分布特征31-35
- 2.3.2 各构造单元油水纵向分布35-43
- 第三章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43-62
- 3.1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43-50
- 3.1.1 油源对比表明研究区油来自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43-46
- 3.1.2 输导断层组成扶余油层油气优势输导通道46-47
- 3.1.3 沉积微相物性差异造成油气选择性冲注47-50
- 3.2 油气成藏影响因素分析50-61
- 3.2.1 源岩超压是油气下排/源储对接进入扶余油层的主要动力50-54
- 3.2.2 古构造控制扶余油层油气宏观运聚场54-57
- 3.2.3 反向断层下盘和断层密集带控制油气富集部位57-61
- 3.3 油气成藏模式61-62
- 第四章 有利目标区优选62-70
- 4.1 富集有利区刻画62-66
- 4.2 提交建议井位66-70
- 结论70-71
- 参考文献71-76
- 发表文章目录76-77
- 致谢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波;王革;王雪;张顺;林铁锋;;安达向斜达9井扶余油层油流的确定[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2 付广;刘美薇;;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J];沉积学报;2010年01期
3 屈振国;;提高葡南扶余油层动用程度技术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1期
4 张微;;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5 黄德利;姜洪福;曹海涛;范彩匣;;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优质储层概率分布[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6 刘磊;刘风卫;刘继文;;松辽盆地南部红岗北扶余油层小层划分与对比[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7 肖超;吕鹏贤;张洪峰;王桂娟;杨东;;查干湖地区扶余油层产能预测方法研究[J];油气井测试;2010年04期
8 陈博;李占东;单丹丹;李吉;;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余油层主河道预测及其油气意义[J];价值工程;2012年30期
9 夏建慧,周书欣;关于松辽盆地扶余油层的油源问题[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10 赵莹;;头台油田茂11区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魏宪成;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产能工程投产[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刘祥飞;大庆地震预测技术在扶余油层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记者 立春;地震预测技术在扶余油层取得重大突破[N];大庆日报;2005年
4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余虹娜;大庆油田水平段最长井固井成功[N];中国石油报;2011年
5 杜志清 本报记者 王敬;科技引擎助力外围油田持续稳产[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姚仕文 本报特约记者 刘安岐 冯金有;挑战极限勇者胜[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穆广田;“通吃”油层深挖潜[N];中国石油报;2010年
8 记者 裴丽;杏北油田为4000万吨稳产再做新贡献[N];大庆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鑫;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州401区块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刘云燕;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3 刘宗堡;三肇凹陷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4 张雷;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5 康德权;肇州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周永炳;齐家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有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杨庆杰;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油气成藏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李延平;大庆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精细地层格架与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宋土顺;低孔低渗砂岩储层中优质储集条件的形成机制及预测[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腾强;大庆长垣杏树岗三维区扶余油层沉积相研究及储层地震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祁海涛;葡南油田葡333区块扶余油层储层地质特征及清水压裂工艺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侯强;大庆敖包塔油田扶余油层油藏地质建模[D];吉林大学;2016年
4 赵健;松辽盆地北部肇源地区扶余油层沉积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刘诗宇;松辽盆地北部民73-民7井区扶余油层沉积相及砂体分布规律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6 李澍;民东地区扶余油层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7 孙朋浩;松辽盆地南部民东地区扶余油层地层对比与沉积微相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8 骆鑫;松辽盆地英坨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9 徐洋;松辽盆地南部庙3区块扶余油层资源潜力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10 陈岩;卫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25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12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