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成熟度
本文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成熟度
【摘要】: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构型异构特征,通过色谱-质谱分析技术(GC-MS)研究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烃包裹体的甾烷和藿烷参数特征来分析区内烃包裹体的成熟度。塔北和塔中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烃包裹体主要为中—高成熟度,不同地区及期次可能有细微差异:塔北地区晚海西期烃包裹体成熟度在各地区相差较大,牙哈—金跃—热普地区烃包裹体均达到高成熟而其他地区为成熟;塔中地区晚海西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烃包裹体成熟度整体上比塔北地区高,认为相同期次油气充注时间比塔北地区相对较晚。塔中地区储集层原油成熟度整体比塔北地区低,说明塔北地区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强。塔北地区油气以晚海西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两期油气为主要贡献,塔中地区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油气贡献度更大。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基金】: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科研项目(041014080008)资助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自从Connan1,2]和Phil[p3]将生物标志化合物引入油气藏研究以来,生物标志化合物,尤其是甾烷和藿烷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油藏化学研究。如指示生源:C27甾烷来源于藻类、真核生物等低等水生生物,而较高的C4]29甾烷则来源于高等陆源有机质[,高丰度的 C35升藿烷一般与海相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恩,彭明生;优化处理的红、蓝宝石中包裹体的变化和应用[J];矿产与地质;2002年01期
2 彭卓伦,彭明生;缅甸硬玉中的包裹体[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王强,徐志明,付晓文,朱兆军,林峰;有机包裹体分析方法进展及其问题和思考[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5期
4 陈盈;廖宗廷;薛秦芳;;山东蓝宝石的包裹体研究[J];上海地质;2007年03期
5 付雷;王盼盼;冀青;丁卓;;用方解石人工合成烃类包裹体的研究进展[J];山西焦煤科技;2011年06期
6 白劲松;;驱龙斑岩铜矿熔体包裹体测温实验方法[J];科技传播;2013年06期
7 卢焕章 ,喻茨玫;作为成矿溶液样品的气液包裹体研究(一)[J];地质地球化学;1973年02期
8 卢焕章 ,喻茨玫;作为成矿溶液样品的气液包裹体研究(二)[J];地质地球化学;1973年03期
9 耿建民;制备矿物岩石包裹体两面光薄片的方法[J];地球化学;1974年04期
10 卢焕章 ,施继锡 ,喻茨玫;气液包裹体冷冻法及其在地质上的意义[J];地质地球化学;197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俊英;倪培;饶冰;张林松;;盐水包裹体的人工系统合成[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斌;;烃类包裹体热动力学参数计算软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斌;;油气领域中包裹体研究的某些进展和存在问题[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4 倪培;饶冰;丁俊英;张林松;;人工合成包裹体的实验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谢奕汉;范宏瑞;胡芳芳;;人造蓝宝石熔融包裹体研究[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陶士振;;包裹体方法在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张恩;彭明生;;红、蓝宝石中的包裹体致色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迪;欧光习;张敏;邱林飞;黎琼;;歧南次凹储层天然气包裹体成分特征及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牛贺才;单强;张海祥;;云南鹤庆苦橄岩熔融包裹体物质组成的研究[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10 张鼐;张水昌;罗平;肖廷荣;;有机包裹体成份色谱分期测试[A];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其勤 张美珍;单体包裹体分析技术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记者 刘如春 特约记者 胡红拴 林郑楷;中外专家探讨地质流体研究[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本文编号:1172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172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