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坳陷新近系特稠油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以旅大5-2北油田为例
本文关键词:辽东湾坳陷新近系特稠油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以旅大5-2北油田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特稠油 油藏模式 成藏机理 旅大-北油田 辽东湾坳陷
【摘要】:辽东湾坳陷断裂构造带原油稠化作用强烈,形成了复杂的特稠油油藏,其特殊的油藏模式为勘探阶段的油藏评价带来巨大风险。基于测井资料、岩心和薄片观察结果、原油地化分析和包裹体测温等技术,建立了旅大5-2北油田特稠油油藏模式,并对其成藏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化镇组和馆陶组特稠油藏与常规油藏相比具有不统一的油-水界面、弧形的油藏边界、油-水关系倒置以及油顶为分选极差的砂砾岩等特征;在距今约25 Ma东营组沉积末期,来自辽中凹陷和辽西南洼的原油在东营组经历了第一期成藏,由于处于断裂带且埋深较浅,原油遭初步的生物降解作用;自明化镇组沉积期距今5 Ma以来,东营组聚集原油遭受破坏,沿控圈断层作垂向运移至浅层,受早期稠化作用的影响,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保存条件的要求,原油可以在盖层条件较差的储层中聚集成藏,另一方面原油优先选择物性较好的储层进行充注,伴随着聚集后进一步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形成特殊的油藏模式。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近海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2011ZX05023-006)资助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引用:徐长贵,王冰洁,王飞龙,宛良伟,张如才.辽东湾坳陷新近系特稠油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以旅大5-2北油田为例[J].石油学报,2016,37(5):599-609.Cite:Xu Changgui,Wang Bingjie,Wang Feilong,Wan Liangwei,Zhang Rucai.Neogene extra heavy oil accumulation model andproce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康志勇;辽河油区稠油分类及其储量等级划分[J];特种油气藏;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畅;;侧钻技术在辽河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12期
2 钟海全;刘忠能;李颖川;;考虑沥青及含水影响的稠油粘度预测模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06期
3 史维秀;李惟毅;潘利生;谈西峰;;空心杆泵上循环热水加热降粘的数值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4 万宇飞;邓道明;刘霞;曾德春;李洪福;李立婉;薛君昭;;稠油掺稀管道输送工艺特性[J];化工进展;2014年09期
5 蒋明,许震芳;辽河常规稠油油藏的聚合物驱问题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9年02期
6 孙红军,张厚福,李晓光;三塘湖盆地条3井稠油形成条件分析[J];特种油气藏;1997年02期
7 祝永军,康志勇,李素杰,张爱华;曙一区超稠油油藏综合评价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1年02期
8 康志勇;张勇;;辽河油区计算稠油粘度通用方程[J];特种油气藏;2005年06期
9 王敬;刘慧卿;张颖;;常规稠油油藏聚合物驱适应性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0年06期
10 马中振;陈和平;谢寅符;刘亚明;李嘉;王丹丹;阳孝法;周玉冰;;基于开采技术的重油-油砂可采储量计算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闫月娥;辽河油田盘锦线稠油管道安全停输时间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张作阳;欢西油田套损原因分析及大修修套新技术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3 孙岩;锦45-32-18块水平井部署可行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4 楚子星;化学与物理复合降粘及解堵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王蕾;稠油长输系统生产运行参数优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6 张娟;浅薄稠油油藏水平井二氧化碳吞吐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雪青,刘景三,刘冬青,李梅,刘爱民;草20潜山特稠油油藏吞吐后期扩边及加密可行性研究[J];内江科技;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1194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194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