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生物质燃油及其碳烟微粒对活塞环一缸套摩擦学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03 19:20

  本文关键词:生物质燃油及其碳烟微粒对活塞环一缸套摩擦学特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质燃油 碳烟 活塞环 缸套 摩擦反应膜


【摘要】:生物质燃油作为柴油发动机的较为理想的替代燃料之一,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发动机燃油对其润滑油会产生稀释作用,燃油燃烧所产生的碳烟微粒也会进入润滑油系统中,从而影响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性能,影响发动机的摩擦学特性。活塞环-缸套作为发动机典型摩擦副,其摩擦学特性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使用寿命。本学位论文利用活塞环-缸套摩擦磨损模拟试验机评判了生物质燃油稀释润滑油和生物质燃油碳烟污染润滑油后活塞环-缸套的摩擦学特性,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SEM/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表面分析手段对摩擦后缸套表面的形貌、成分及其元素价态进行分析,探讨生物质燃油稀释和生物质燃油碳烟污染润滑油对活塞环-缸套磨损机理的影响,为此开展下面的工作。(1)采取微乳化方法制备出发动机生物质燃油,研究了生物质燃油稀释润滑油后对活塞环-缸套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燃油会降低润滑油的黏度,削弱润滑油的减摩抗磨性能;摩擦副环境温度在25℃时,随着润滑油中生物质燃油含量增加,活塞环-缸套的摩擦系数逐渐增加,当生物质燃油添加量为6.0wt%,活塞环和缸套的磨损量最大;摩擦副环境温度在90℃时,随着润滑油中生物质燃油含量增加,活塞环-缸套的摩擦系数逐渐增加,当生物质燃油含量为8.0wt%时,活塞环和缸套的磨损量最大。当摩擦副环境温度分别在25℃和90℃时,缸套主要磨损方式均为疲劳磨损;摩擦过程中润滑油添加剂会在缸套表面形成摩擦反应膜,其中ZnO、FeS、含碳有机物和磷酸盐类物质起到主要的减摩抗磨作用。生物质燃油会与润滑油添加剂相互作用,进而影响摩擦反应膜成膜特性,润滑油膜和摩擦反应膜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活塞环-缸套的磨损结果。(2)通过自制碳烟捕集器获取生物质燃油碳烟微粒,探究了生物质燃油碳烟对活塞环-缸套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副环境温度在25℃下,随着润滑油中生物质燃油碳烟含量增加,活塞环-缸套的摩擦系数和活塞环-缸套的磨损量均降低;生物质燃油碳烟会增加润滑油的黏度,导致摩擦界面之间润滑油膜变厚,当油膜厚度大于大部分碳烟颗粒尺寸,润滑油以碳烟为骨架建立起润滑油膜,并且随着碳烟增加,油膜变厚;缸套表面存在大量犁沟和裂纹,表明摩擦过程中碳烟会刮擦缸套表面,缸套表面的主要磨损方式为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同时,缸套表面的减摩抗磨元素P、S、Zn、N等元素含量降低,表明碳烟会抑制摩擦反应膜的形成。摩擦副环境温度在90℃下,随着润滑油中碳烟含量的增加,活塞换-缸套的摩擦系数和活塞环-缸套的磨损量均增加,温度升高致使油膜厚度变薄,当油膜厚度小于大多数团聚的碳烟颗粒尺寸时,碳烟在摩擦副之间充当磨粒,增加磨损;随着碳烟含量增加,出现贫油润滑状态,加剧磨损。相比25℃下,缸套表面存在的犁沟和裂纹进一步加深,90℃下缸套表面的磨损方式为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随着碳烟含量增加,缸套表面的减摩抗磨元素含量降低,元素种类减少,表明90℃下,碳烟对缸套的刮擦进一步加深,碳烟的磨粒磨损机制占据主导地位。(3)探究了生物质燃油及其碳烟微粒共存于润滑油中时对活塞环-缸套摩擦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摩擦副环境温度分别在25℃和90℃下,随着润滑油中生物质燃油及其碳烟含量的增加,活塞环-缸套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均增加,且摩擦环境温度为90℃时,活塞环-缸套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大于摩擦环境温度为25℃时的值。摩擦副环境温度25℃和90℃下缸套表面的主要磨损方式为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摩擦过程中生物质燃油中的有机物更易吸附润滑油添加剂附着在缸套表面,从而促使润滑油添加剂形成摩擦反应膜;同时,高温(摩擦环境温度为90℃)下更有利于润滑油添加剂分解形成摩擦反应膜。但碳烟充当磨粒时刮擦摩擦副表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摩擦反应膜的功效。(4)以生物质燃油作为S195柴油发动机的燃料,运转10h,观察缸套表面的磨损情况。结果表明,缸套表面主要磨损形式为疲劳磨损、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缸套表面含有Fe、C、Si和P元素,相比台架试验机上缸套表面的元素较少,表明实际柴油机燃烧室内由于高温高压以及碳烟刮擦等原因,并不利于形成摩擦反应膜,润滑油膜对活塞环与缸套之间的润滑起主要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21;TE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德兴;部分预混对扩散火焰中碳烟成核的影响[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0年03期

2 何旭;马骁;王建昕;;用激光诱导炽光法定量测量火焰中的碳烟浓度[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9年04期

3 毕小杰;刘海峰;李佳峰;乔信起;;现象学碳烟模型的发展及应用[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4 司鹏濵;王浒;尧命发;郑尊清;;后喷射和正丁醇对柴油机碳烟影响的数值模拟[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3年04期

5 陈亮;成晓北;颜方沁;鞠洪玲;陈国华;;基于改进的详细碳烟模型的柴油燃烧碳烟颗粒物的生成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3年03期

6 董素荣;刘瑞林;周广猛;王威;张众杰;何西常;;共轨柴油机高海拔碳烟形成历程的数值模拟[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3年05期

7 王仲鹏;张志翔;上官文峰;;钴铝复合氧化物同时催化去除碳烟和氮氧化物[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11期

8 刘丽莉;段林海;殷光松;孟秀红;宋丽娟;孙兆林;张建明;;碳烟在钛酸钾上的催化氧化性能及动力学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9 魏少杰;张业新;苏庆运;张昭良;高希彦;;基于稳态等温反应的碳烟燃烧活化能计算[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卜英勇;;柴油机废气中碳烟危害和测试[J];金属矿山;198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晓北;黄荣华;鞠洪玲;王兆文;;发动机碳烟排放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石秀勇;李国祥;周雷;;碳烟氧化模型的研究及在柴油机中的计算应用[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昭良;李倩;王晓;张业新;辛颖;;负载钾的氧化物催化碳烟燃烧的普适中间物种和机理[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4 覃建果;魏小林;郭啸峰;李腾;;甲烷/空气高压燃烧层流扩散火焰碳烟形成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辛颖;杨曦;蒋品;张昭良;;量子点级铈基燃油添加型催化剂去除碳烟颗粒物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张晓敏;王仲鹏;李倩;王立国;张昭良;;镧锡烧绿石纳米球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碳烟颗粒燃烧[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7 张昭良;于鹏飞;张业新;牟宗刚;倪献智;鲍猛;;碳烟颗粒在NOx存储-还原催化剂上的催化燃烧行为[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张桂臻;何洪;訾学红;邱文革;戴洪兴;邓积光;;碳烟催化燃烧用三维有序大孔Pd-修饰三元铈锆固溶体[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张桂臻;赵震;刘坚;段爱军;姜桂元;徐俊峰;;大孔钙钛矿型氧化物催化剂制备及其对碳烟燃烧的催化性能[A];第五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张昭良;韩栋;辛颖;王仲鹏;;铈铁复合氧化物四效催化剂在碳烟燃烧中的协同效应[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亮;用激光诱导炽光法研究燃烧过程中的碳烟生成特性[D];清华大学;2014年

2 赵智超;基于试验及数值模拟的柴油和丙酮/丁醇/乙醇碳烟形成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3 鞠洪玲;柴油机碳烟颗粒生成规律和尺寸分布特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胡恩柱;生物基燃油碳烟摩擦学特性及摩擦诱导其结构转变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5 陈亮;柴油燃料燃烧碳烟颗粒生成机理与演变规律的试验和数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熊刚;煤和生物质燃烧碳烟生成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7 王宇;电场作用下火焰中碳烟颗粒的分布与聚积规律[D];清华大学;2009年

8 刘宇;生物柴油燃料喷雾、燃烧及碳烟生成过程可视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斌;镍系钙钛矿同时去除氮氧化物和碳烟颗粒的催化性能[D];天津大学;2010年

10 隋丽娜;柴油机尾气碳烟氧化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活性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德_g;乙烯层流预混火焰中碳烟颗粒长大规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斌;生物质燃油碳烟的形态、结构与组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琼琼;负载Co_3O_4-CeO_2的SBA-15整体柱用于催化消除柴油车尾气中碳烟颗粒物[D];湘潭大学;2015年

4 路良泽;负载钴酸镧钙钛矿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碳烟燃烧的性能[D];天津大学;2014年

5 张晓敏;稀土烧绿石复合氧化物催化去除碳烟颗粒物(PM)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6 任佳乐;纳米阵列基氧化物催化剂对碳烟颗粒的催化燃烧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陈慧;复合氧化物催化碳烟燃烧和NO_x存储还原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8 王舒捷;Ce基复合氧化物同时催化去除碳烟-NOx的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曹东晓;重型柴油机碳烟捕集及主动再生特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10 赵世峰;直喷汽油机冷启动工况壁面油膜特性及其对碳烟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49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249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a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