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新立油田重复压裂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8 19:35

  本文关键词:新立油田重复压裂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重复压裂 蓄能 造缝机理 地应力 同步施工


【摘要】:新立油田属于低渗透油田,孔隙度14.4%,渗透率6.7md,发育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两套含油层系,油层埋深1100-1500m,有效厚度9.2m,原始含油饱和度55%。和其它低渗透油田一样,压裂技术贯穿新立油田开发的始终,无论从新井投产还是老井改造,压裂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年重复压裂增产量占措施总增产量的比重达40%,然而伴随油田开发年限的延长,地下剩余资源的品质越来越差,导致重复压裂增油效果逐年变差,对于靠压裂改造的低渗透油田来说,这势必对油田的高产稳产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新立油田剩余地质储量的重新认识及地层能量的重新评价,以及近年来5年来平均单井综合产液产油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认为新立油田具备压裂改造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完全具备通过合适的压裂工艺提液增油的潜力。通过对油藏及砂体的深入研究,摸清剩余油富集区域,通过地应力及造缝机理分析,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了重复压裂的主要技术思路,那就是突破常规设计理念,在应用常规工艺管柱压裂的前提下,增加人为干预,通过前置污水蓄能、干扰改变局部地应力;停泵沉砂、配合投高压暂堵剂提高缝内净压力;集成应用配套成熟技术井组或区块同步施工,形成井间干扰排间干扰,使人工裂缝复杂化。通过2014年的前期试验以及2015年的全面实施,取得了新立油田历年来压裂最好效果,统计2015年施工的108口,当年累增油12421吨,平均单井年累增油115吨,预计有效期内平均单井增油将达到150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新立油田后期高效开发指明了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成,何顺利;重复压裂机理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3期

2 于凤林,刘敏,侯继波,王有文;高含水后期油井重复压裂选井选层方法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4期

3 李阳;姚飞;翁定为;尹喜永;于永波;姜歆;;重复压裂技术的发展及展望[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S5期

4 杨金林;许海东;白振强;;重复压裂现状及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杨光;申芙蓉;;重复压裂选井选层模糊综合评判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4期

6 ;中原油田文51-189井重复压裂获成功[J];石油钻探技术;2008年04期

7 孙晓丰;;重复压裂选井选层模糊综合评判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24期

8 初凤先;周连才;孙娜;;重复压裂选井选层的研究与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7期

9 秦志远;林珊;;重复压裂机理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9期

10 沈孝邦;;浅谈老井重复压裂造缝机理[J];新疆石油科技;199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洪;赵金洲;李文华;唐洪俊;;新场气田重复压裂造新缝机理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魏兆言;万新;李边生;尤元菊;张晓兰;;乾安油田重复压裂研究与探讨[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2年

3 殷有泉;吴向军;刁建快;蒋阗;单文文;;水力压裂支撑裂缝对储层应力场的影响和重复压裂产生新缝的可能性[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4 韩玉芳;;老一区注水开发认识及综合调整意见[A];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刘媛社;李宏伟;沈焕文;李艳;;不同储层措施方式优选[A];低碳经济促进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第六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曹继虎;杜向前;李冰岩;金学国;陈英利;杜宁波;雍硕;;低渗透油田堵水转向压裂新技术研究与应用[A];石化产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宁夏第五届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李永明;赵华;丁金岗;赵元寿;沙敬德;王具成;;大路沟二区提高单井产量工艺适应性研究[A];青年人才与石化产业创新发展——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祥飞邋邹德庆;裂缝转向重复压裂技术取得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张然;三百余关停井增油近二十万吨[N];黑龙江日报;2011年

3 特约记者 李铭;缝内转向压裂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雨辰;转向重复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2 邓燕;重复压裂压新缝力学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3 韩忠英;重复压裂力学机理研究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振河;吉林低渗透砂岩油藏老井重复压裂技术[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2 鲁明晶;低渗油藏重复压裂选井选层及优化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姜志;新立油田重复压裂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田旺生;重复压裂力学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路宗羽;重复压裂新裂缝形态描述[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徐延涛;史南油田重复压裂应力场变化规律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刁望庆;重复压裂重定向理论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钟烨;川西重复压裂气井应力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9 张晓光;基于损伤理论重复压裂应力场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10 张昊;安塞油田重复压裂工艺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67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267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5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