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超低渗油藏微生物吞吐技术的矿场试验

发布时间:2017-12-10 12:18

  本文关键词:超低渗油藏微生物吞吐技术的矿场试验


  更多相关文章: 超低渗油藏 内源解烃菌 单井吞吐 矿场试验


【摘要】:【目的】通过对渭北低渗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研究,考察分离纯化的内源解烃菌产生表面活性剂和降解原油的能力、岩心驱替增油效率,同时验证其在超低渗油田单井吞吐矿场实验的应用效果,探讨微生物采油技术在超低渗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工艺和可行性。【方法】采集超低渗油藏的油水样,应用油平板进行产表面活性剂解烃菌的分离,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种属鉴定,评价其油藏环境适应性,利用内源-外源功能微生物复配体系进行原油降解,在填砂管和岩心物模上进行驱油实验,将优化好的微生物复配体系应用于现场实施单井吞吐工艺的实验。【结果】从渭北某区块超低渗油藏的原油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命名为WB-001。该菌株可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降至29.04 m N/m,使渭北原油蜡质含量降至8.48%。填砂管实验表明WB-001与外源枯草芽胞杆菌OPUS-HOB-001(Bacillus subtilis)复配后,驱油效率较单纯水驱提高了9.72%;岩心驱替实验较水驱提高12.54%。微生物单井吞吐措施后,平均日产油由措施前的0.42 t增加到0.89 t,累计增油44.47 t;原油降粘率为11.70%,降凝率为9.41%,采出水表面张力降低幅度为18.93%。【结论】通过详细的室内评估和成功的矿场实验,证明微生物采油技术在超低渗油藏有一定的应用可行性,并为后续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为超低渗油田的高效精细开发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工程技术管理部;大连奥普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基金】:大连海创工程 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扶持计划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分类号】:TE357.9;Q939.9
【正文快照】: 国内低渗油田石油地质储量丰富,渗透率小于50×10-3μm2的非稠油低渗透未动用储量占全国未动用储量总数的50%以上[1]。低渗油田虽然储层地质条件差、有效开发难度大,但随着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石油产品的依赖和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高效经济地开发低渗油田石油地质储量成为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登霆;刘涛;曹功泽;赵凤敏;巴燕;;油田微生物驱油注入工艺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年11期

2 东长玉;韩卫东;王玉堂;;浅析微生物采油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13期

3 刘建英;程明明;雷光伦;高雪梅;杨剑;;安塞特低渗油田微生物驱油室内研究及先导试验[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付强;;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综述[J];化工管理;2014年32期

2 孔祥靖;;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化工管理;2015年02期

3 张佳;;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化工管理;2015年01期

4 田雅晶;;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J];化工管理;2015年21期

5 龙永福;王伟华;徐艳丽;高挺;吴启元;朱智勇;魏向军;;靖安油田ZJ2区延9油藏生化二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09期

6 孙磉礅;;胜利油田微生物驱油现场实践及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年02期

7 王桂娟;李爱芬;王永政;马一方;;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性能评价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年06期

8 潘未;汪洋;;分析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年04期

9 张相春;孙卫;王德玉;张卫刚;陈富林;吴汉宁;;低渗透油田微生物驱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锐;土著菌群降解原油产甲烷特性及群落演替[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惠,卢渊,伊向艺;国内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5期

2 王凤兰;王志瑶;王晓冬;;朝50区块微生物驱先导性试验效果及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3期

3 李亮;李维安;;应用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提高产油量[J];国外油田工程;2008年05期

4 曹泰承;;微生物采油之综述[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4期

5 鄢营;;A油田微生物驱油扩大试验效果及认识[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8期

6 牟建海;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化工科技市场;2003年04期

7 刘涛;包木太;郭辽原;李一鸣;李希明;;微生物驱油过程中多孔介质对激活剂运移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9年11期

8 卢家亭;李闽;;微生物采油现状及前景展望[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4期

9 邓丽萍;蒋新兴;焦龙进;;微生物采油菌种性能评价的方法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2期

10 雷光伦,张忠智,陈月明;微生物渗流规律及能力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王新海;杨锋;胡治华;;双孔低渗油藏压力响应特征[J];油气井测试;2011年03期

2 李书静;黄战卫;兀凤娜;朱建斌;;超低渗油藏初期注水政策适应性评价[J];今日科苑;2011年12期

3 高玲芬;黄耀;秦飞;张美丹;;中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合理生产压差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2期

4 郑政;于颖;;低孔低渗油藏中关于水平井地质条件的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年14期

5 范春;陈红伟;朱绍华;;高压低渗油藏层间精细挖潜的做法及认识[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05期

6 刘洪;王新海;杨锋;胡治华;;三重介质低渗油藏压力响应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8期

7 陈明强;任龙;李明;岳艳芳;;鄂尔多斯盆地长7超低渗油藏渗流规律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3年02期

8 董国庆;马艳艳;崔卫冠;罗波波;;深层低渗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J];内江科技;2013年02期

9 张剑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低孔低渗油藏油水识别中的应用[J];国外测井技术;2010年03期

10 梁秀红;;深层低渗油藏矢量井网优化研究[J];内江科技;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孝权;韩利霞;;高压低渗油藏工程调整及效果评价[A];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杜勇;刘健;侯洪涛;;复合化学驱油体系在桩西高温中低渗油藏的应用[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文礼 特约记者 钟世才 赵世祥;长庆超低渗油藏围剿战初战告捷[N];中国石油报;2010年

2 记者 杨文礼 王多立 通讯员 李志伟 特约记者 杨占文;眼盯一线 脚落基层[N];中国石油报;2011年

3 记者杨文礼 通讯员杨建辉 王富萍;长庆油田超低渗油藏开发锦上添花[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通讯员 刘占平 钟世才 记者 张新民;长庆超低渗油藏成为上产生力军[N];中国石油报;2012年

5 通讯员 安浪邋徐佳 记者 张新民;长庆超低渗油藏建产能近百万吨[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特约记者 邹本强;辽河注水技术攻克低渗油藏[N];中国石油报;2011年

7 郭丹君;低渗油藏评价技术取得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记者 杨文礼 通讯员 王安民 李莉;长庆油田用科技巨斧打开超低渗油藏[N];中国石油报;2009年

9 任治成;低渗油藏开发研究取得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3年

10 吴秀芳邋荀旭;清洁压裂液低渗油藏显身手[N];中国石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建超;基于分形理论的低渗油藏若干输运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万里;东濮凹陷文88断块深层高压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2 连小华;低渗油藏整体压裂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3 李益民;华庆超低渗油藏建设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4 张磊;低渗油藏压力传播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户海胜;超低渗油藏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6 刘洪见;低渗油藏压裂用相渗改善剂的合成及控水效果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胡向阳;欢北杜家台低渗油藏注水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谢一婷;基于数字岩心技术的低渗油藏渗流机理及合理井距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9 陈中华;低渗油藏CO_2驱研究与方案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10 刘艳霞;低渗油藏渗流模型求解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74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274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c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