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藏非均质性及其对气井产能的控制
本文关键词:煤层气藏非均质性及其对气井产能的控制
更多相关文章: 沁水盆地 煤层气藏 非均质性 压降速率 分异系数 产能
【摘要】:为查明煤层气藏内部非均质性特征,基于煤层气井生产数据,对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3#煤层气藏非均质性及其对气井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研究区3#煤层气藏在裂隙系统、岩石骨架及内部流体赋存方面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性,且煤层气井产能受小微褶曲构造密切控制,提出了煤层气藏非均质程度评价参数及方法.结果表明:裂隙方面,通过气井产水量分析得出煤储层裂隙系统发育优势方位受喜山期构造应力场控制表现为NNE及NW向,且靠近寺头断层带部位煤储层裂隙发育密度高;岩石骨架方面,研究区小微褶曲带煤层段水平主应力差大,煤岩受构造应力剪切破坏,储层骨架松软破碎,气井产粉严重;流体赋存方面,煤层气藏流体分异主要受小微构造形态及储层渗透性控制.按照气水比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富气富水区、富气贫水区、富水贫气区、贫水贫气区4个大类共6块,其中小微背斜(鼻状构造)轴部构造应力呈拉张状态,煤岩卸压膨胀甲烷气解吸逸散,煤层含气低含水高为富水贫气区,气井产能效果差;小微向斜(舟状构造)轴部构造应力挤压,煤岩收缩甲烷气吸附保存,煤层含气高含水低为富气贫水区,气井产能效果好.综合压降速率、解吸梯度、水平主应力差、含气量等参数构建气藏成熟度指标,并通过气藏成熟度分异系数定量表征煤层气藏空间非均质程度,据此可为煤层气靶区优选及后期煤层气井加密布署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国家能源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34-002) 山西省煤层气联合研究基金项目(2012012007)
【分类号】:TE328;P618.13
【正文快照】: 与常规天然气藏相比,煤层气藏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集中表现在煤储层孔隙特征、渗透率、含气量和产能等方面.煤层气藏的不均一性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煤储层的不均一性[1-3].我国煤储层普遍具有高非均质性特点,宏观上储层存在较高的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层内非均质性,微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军龙;朱广社;马永宁;吴新伟;陈守民;李甘;;基于多信息的鄂尔多斯盆地A区天然裂缝综合判识研究[J];测井技术;2011年06期
2 崔健;张军;王延民;;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温玉焕;岳文珍;唐怀轶;曹华;杨国涛;;双重介质油藏裂缝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周俊廷;肖寒;;灰色关联分析在西峰油田白马中区储层裂缝识别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5 孙晓庆;;古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应用及展望[J];断块油气田;2008年03期
6 杨广林;;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裂缝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J];断块油气田;2009年04期
7 范晓丽;苏培东;闫丰明;;储层裂缝的研究内容及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9年06期
8 潘欣;周立发;刘彬辉;贺晓;刘伟刚;;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下白垩统露头区裂缝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0年04期
9 杜秀娟;刘栓驹;赵向国;;阿斯马利油藏裂缝性储层特征与开发效果[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曲延明;;多井型综合开发潜山裂缝性油藏[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力群;汪中浩;刘海军;;西北缘地区石炭系火成岩裂缝识别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学武;康治华;王凯;马国梁;江涛;周美红;刘强灸;张鹏;;盘古梁西长6油藏开发规律及注水参数研究[A];石化产业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第八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赵军龙;李兆明;李建霆;王胜华;李甘;;Z油田天然裂缝测录井识别技术研究[A];陕西地球物理文集(十)--资源与灾害地球物理[C];2011年
4 付亮;严少权;孟艳青;马春晖;李杰;陈继光;周聪琳;;影响大路沟二区注水开发效果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A];绿色石化·创新集成·效能提升——第十一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梅;朝阳沟油田朝5北井区裂缝性储层建模与剩余油定量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杨军征;有限体积—有限元方法在油藏数值模拟中的原理和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李亚军;缝洞型介质等效连续模型油水两相流动模拟理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郭建军;气田水平井开发技术政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常彦荣;裂缝性油藏深部调剖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6 刘立平;吉林油田套保油区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北大学;2008年
7 孙致学;裂缝性油藏中高含水期开发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文起;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构造裂缝分布定量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罗海山;裂缝性油藏稠油蒸汽注采数值模拟自适应网格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邓虎成;断层共生裂缝系统的发育规律及分布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伟;安塞油田低渗透油藏裂缝对水驱效果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阳兴华;巴喀油田开发综合调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3 张光辉;油气储层测井裂缝识别方法研究及软件研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苏瑗;新场地区须二段裂缝识别及分布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苏璇;南堡潜山碳酸盐地层裂缝物性特征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杨学君;大北气田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袁凌荣;大北气田低孔低渗裂缝性砂岩储层地质建模[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孙晓飞;裂缝性低渗透砂砾岩油藏井网形式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刘铁成;火烧山油田渗流特征分布及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10 张林炎;安塞油田沿河湾探区长6储层构造裂缝分布定量预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成华,李士伦,杜建芬,邓奎;煤层气吸附机理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孙斌,王宪花,陈彩虹,张继东;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煤层气分布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3 麻翠杰,郭大浩,邓英尔,黄润秋,刘慈群;致密煤层气运移的数值模拟[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苏现波;林晓英;柳少波;宋岩;;煤层气藏边界及其封闭机理[J];科学通报;2005年S1期
5 时保宏,赵靖舟,权海奇;试论煤层气藏概念与成藏要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年01期
6 刘洪林,赵国良,门相勇,王红岩;煤层气的富集成藏类型初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张小五;乔军伟;;浅述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方法[J];陕西煤炭;2008年05期
8 李永;;浅谈煤层气藏保存条件[J];华北国土资源;2008年02期
9 陈茂谦;师俊峰;金娟;;突变评价法在煤层气评价和选区中的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09年02期
10 张宛君;邰英楼;;煤层气注井开采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龙;;煤层气参数测试及其意义[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2 刘炎昊;张苗;刘传喜;;河南省煤层气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前景评价[A];瓦斯地质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3 张文忠;周尚忠;孟尚志;赵军;莫日和;;山西省柳林区块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影响[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潘一山;唐巨鹏;李成全;石强;;煤层气渗流的核磁共振成像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赵靖舟;时保宏;;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单元及其特征[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陈振宏;王一兵;张亚蒲;王宪花;杨焦生;;煤层气藏储层研究的新方法[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孟艳军;汤达祯;许浩;曲英杰;张文忠;刘一楠;;煤层气解吸阶段划分理论的建立与应用[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俊乾;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张百忍;;郑庄区块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及开发前景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赵孟军;宋岩;苏现波;柳少波;秦胜飞;洪峰;;煤层气聚气历史研究及其地质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何应付;杨正明;孙平;李安启;;变形介质分形煤层气藏压力动态特征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蔚语;煤层气试井测试,最合适方法的选择[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中国煤炭报》记者 魏延昌 本报记者 涂建洲;点燃红土地的希望之火[N];中煤地质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凤林;矿区煤层气综合开采模式判识系统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2 杨新乐;低渗透煤层煤层气注热增产机理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马东民;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4 方志明;混合气体驱替煤层气技术的机理及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5 白培中;西山煤田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多煤层段压裂技术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6 陈进超;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及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闫宝珍;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机理及主控特征[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8年
8 孙平;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成藏过程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9 王起新;阜新盆地煤层气储运规律及资源预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10 马东;煤层渗透率变化规律和气润湿反转方法提高煤层气产量研究[D];长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04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30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