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油脂酵母利用粗甘油发酵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16:40

  本文关键词:油脂酵母利用粗甘油发酵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生物油脂 粗甘油 发酵性丝孢酵母 皮状丝孢酵母 斯达氏油脂酵母


【摘要】:微生物油脂,又称单细胞油脂,具有与植物油脂相似的脂肪酸组成,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柴油油脂原料。但油脂微生物发酵采用的传统培养基成本过高,采用木质纤维素或工农业副产物为原料发酵产微生物油脂可有效降低其成本。粗甘油是生物柴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随着生物柴油生产规模的扩大,其量愈来愈大,对其有效回收利用成为生物柴油产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利用粗甘油为培养基发酵产油脂,不仅可降低微生物油脂的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实现粗甘油的有效回收利用,因此,本课题对比研究不同油脂酵母利用粗甘油产油脂的情况,考察表面活性剂对其细胞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并在5 L发酵罐中对发酵结果较好的油脂酵母进行扩大培养,建立相应的发酵动力学模型,为油脂微生物利用粗甘油发酵产油脂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利用粗甘油为碳源考察了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对发酵性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fermentans)、皮状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cutaneum)和斯达氏油脂酵母(Lipomyces starkeyi)发酵产油脂的影响。对T.fermentans、T.cutaneum和L.starkeyi而言,最适的甘油浓度分别为50 g/L、70 g/L和70 g/L。三种酵母菌进行油脂发酵适宜的氮源、碳氮比、接种量和pH分别为:酵母浸膏+蛋白胨、60、10.0%和6.0;而T.fermentans、T.cutaneum和L.starkeyi最适培养温度分别为28oC、30oC和30oC。在优化条件下,T.fermentans、T.cutaneum和L.starkeyi的最大生物量、油脂含量、油脂产率及油脂得率系数分别为16.04g/L、32.35%、5.19 g/L和0.16 g/g;17.35 g/L、32.15%、5.58 g/L和0.17 g/g以及21.06 g/L、35.70%、7.25 g/L和0.17 g/g。结果表明,三种酵母菌均可高效利用粗甘油产油脂,而与T.fermentans和T.cutaneum相比,L.starkeyi利用粗甘油发酵产油脂时获得更高的生物量、油脂含量和油脂产率。进一步研究了粗甘油中存在甲醇时对三种酵母菌发酵产油脂的影响,发现当甲醇浓度高达14 g/L时,T.fermentans、T.cutaneum和L.starkeyi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无明显降低,可见,粗甘油中的甲醇未对油脂酵母的细胞生长和产物积累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粗甘油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微生物油脂发酵培养基。为进一步提高酵母产油脂的能力,考察了表面活性剂(非离子、阳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三种酵母菌发酵产油脂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Tween 80对三种酵母菌的细胞生长和油脂积累无明显影响。T.fermentans和L.starkeyi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随PEG-200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对于T.cutaneum,即使PEG-200的浓度高达0.5 g/L时,T.cutaneum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亦无显著变化。有趣的是,虽然Brij 35对三种酵母菌的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却能促进油脂的积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TAB、TTAB和BC对T.fermentans、T.cutaneum和L.starkeyi细胞生长和油脂积累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其浓度为0.5 g/L时,酵母菌的生长完全停止。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SDS对三种酵母菌的细胞生长和油脂积累产生抑制作用;油酸钾对三种酵母菌的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当其浓度为0.1 g/L时,能促进三种酵母菌的油脂积累;硬脂酸钠对T.fermentans的细胞生长和油脂积累无显著影响,而0.1 g/L的硬脂酸钠能够增加T.cutaneum和L.starkeyi的油脂含量。采用5 L发酵罐对摇瓶发酵效果最好的L.starkeyi进行分批扩大培养。发现L.starkeyi的生物量、油脂含量及油脂产率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第10天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9.21 g/L、42.93%和12.47 g/L。基于logistic、Lueeking-Piret和Luedeking-Piret-like方程构建了L.starkeyi在发酵罐中细胞生长、油脂积累和甘油消耗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L.starkeyi在粗甘油中最大比生长速率和油脂合成与菌体生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和0.56。本研究对促进粗甘油在微生物油脂发酵中的应用,降低微生物油脂的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67;TQ92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产微生物油脂菌种[J];技术与市场;2000年07期

2 ;微生物油脂生产和应用[J];药物生物技术;2001年01期

3 薛照辉,吴谋成;微生物油脂进展[J];山西食品工业;2002年02期

4 ;一种提高微生物油脂发酵生产效率的方法[J];现代化工;2009年S1期

5 李翔;黎冬明;郭晓敏;葛霞;申鹏华;;微生物油脂产业化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0年11期

6 薛允连;新型食用微生物油脂[J];粮油食品科技;1992年06期

7 李小松,余扬帆;微生物油脂[J];食品科技;1997年05期

8 何东平,郑竟成,吕兴祥;微生物油脂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油脂;1998年06期

9 颜佳铖;纪晓俊;聂志奎;邓中涛;任路静;黄和;;微生物油脂中花生四烯酸含量的准确快速测定[J];生物加工过程;2014年02期

10 何东平,宋光森,王飞飞;微生物油脂在油脂生物工程产业化中的应用[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永红;刘波;曲威;白凤武;赵宗保;;微生物油脂发酵的最新研究进展[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赖婧;张鹏;王淮;张波;姚日生;;长孢被孢霉利用淀粉质原料发酵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A];全国第18届有机和精细化工中间体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谢必峰;;能源微生物油脂产业化研究展望[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赵宗保;;微生物油脂的代谢工程研究[A];代谢工程和工业生物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何东平;;微生物PUFAs的研究、产业与市场发展[A];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集[C];2007年

6 周P;高俊莲;;深黄被孢霉(Mortierella isabellina)摇瓶培养及其油脂提取研究[A];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李永红;刘波;曲威;白凤武;赵宗保;;微生物油脂发酵的最新研究进展[A];中国资源生物技术与糖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微生物油脂极具开发利用前途[N];山东科技报;2001年

2 刘紫凌 曹波;微生物油脂给产品穿上黄马褂[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1年

3 记者 邓洪涛 通讯员 黎苑楚;微生物油脂“渗”进百姓家[N];湖北日报;2011年

4 施安辉;微生物油脂潜力大[N];山东科技报;2002年

5 本报;油脂开发的新方向[N];粮油市场报;2001年

6 记者 刘志伟;我科学家自主开辟微生物油脂新领域[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林辉;真菌发酵转化废弃秸秆生产微生物油脂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王致鹏;产油酵母菌合成生物油脂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君;圆红冬孢酵母发酵生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2 王艳丹;富含果胶的工业富产物生产微生物油脂初步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5年

3 胡洋;油脂酵母利用粗甘油发酵产微生物油脂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杨天喜;含糖废水发酵产微生物油脂的分离提取工艺[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5 陈忠菊;微生物油脂型润滑油的制备[D];武汉工业学院;2008年

6 袁锦云;木薯生物炼制微生物油脂过程工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崔振阳;金属离子对皮状丝孢酵母油脂发酵的影响及玉米芯残渣生产微生物油脂[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8 孙晓璐;微生物油脂及其制备工艺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08年

9 杨建斌;制备微生物柴油的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08年

10 李凡正;微生物油脂型润滑油基础油的制备及相关油脂摩擦学性能的初步探索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304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304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a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