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地区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研究及产能评价
本文关键词:柳林地区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研究及产能评价 出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柳林地区 煤层气井 开采动态 控制因素 产能模拟
【摘要】:地质条件是煤层气开发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煤层气开发工程的实施和气井的产气潜力,关系到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成败。柳林区块煤层气资源丰富,是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之一,初步实现了煤层气商业化开发。本文在分析柳林地区煤层气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查明了研究区煤层气地质条件与储层特征,指明煤层气开发目标层段为3+4、5和8+9号煤层;结合区内先前煤层气开发工程,针对钻井工程,压裂增产强化工程、排采工程,分析指出了区内煤层气开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层控压、合层排采的煤层气井作业建议。在地质条件与储层特征分析基础上,研究了影响柳林地区煤层气直井产能的主要地质因素,得出煤层气高产井是在各种有利地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通过分析煤层气井排采曲线特征,将区内煤层气井的产气曲线归纳为单峰式、高峰-稳定式和低峰-高峰-稳定式三种类型,指出高峰-稳定型产气曲线代表了有利的煤层气地质条件。结合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地质因素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有代表性的2口生产井排采数据进行了历史拟合,修正了渗透率、孔隙度等主要煤储层参数,修正后的煤层渗透率为3.78~4.38×10-3μm2,孔隙度为1.7%~2.0%;在历史拟合基础上,对区内煤层气勘探开发产能进行了预测及评价,指出该区煤层气开发潜力较大,且北部区优于南部区。
【学位授予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143;TE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武,姜文忠,牛德文,张新生,李先章;阳城、沁水矿区煤层气开发前景探讨[J];煤矿安全;2002年05期
2 霍忠锋,刘义生,吴爱民,杨智华;近距离煤层群建设"双高"矿井的实践[J];煤炭科学技术;2003年05期
3 张仲春;余耀锋;杨洪滨;;上行开采近距离煤层群的探讨与应用[J];煤;2007年09期
4 马立强;汪理全;张东升;刘玉德;刘江;张太平;欧阳广斌;;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与工程应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5 周岩;龙祖根;;多煤层系统的煤层气运移模型研究[J];煤;2009年04期
6 魏孝华;李铭;;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定研究[J];神华科技;2013年01期
7 尹中山;;川南煤田古叙矿区煤层气勘探选层的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09年02期
8 范晓刚;;近距离突出煤层区域验证方法探讨[J];煤炭工程;2012年10期
9 汪长明;;具有突出危险性煤层群煤气共采技术[J];洁净煤技术;2013年01期
10 张宏伟;韩军;海立鑫;李明;乔鸿波;;近距煤层群上行开采技术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余耀峰;张仲春;杨洪滨;;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的研究与应用[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C];2007年
2 汪理全;;煤层群上行开采技术及应用[A];21世纪高效集约化矿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苏朝晖;;潘二矿煤层群开采的层位控制方法[A];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一)·地质专业[C];2010年
4 李伟;陈家祥;吴建国;;松软、低渗透煤层综合抽采技术[A];全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及瓦斯治理技术理论与实践[C];2011年
5 翟成;卫修君;林柏泉;;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演化规律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部分)[C];2009年
6 黄祥宽;;急倾斜薄煤层群矿井瓦斯地质的特殊性研究[A];瓦斯地质研究与应用——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全国瓦斯地质学术研讨会[C];2003年
7 杨科;袁亮;刘钦节;廖斌琛;孙力;涂辉;;深部近距离煤层群卸压开采高应力演化煤柱效应研究[A];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的创新与实践——全国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高端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裴支前;让科技成为煤矿高效安全开采的“金钥匙”[N];江淮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胡永忠;山体赋存煤层群混合开采覆岩破断规律及顶板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王宇锋;铁新矿注碱治理煤层硫化氢研究及工程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3 徐宏杰;贵州省薄—中厚煤层群煤层气开发地质理论与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4 季文博;近距离煤层群采动煤岩渗透特性演化规律与实测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姜在炳;煤层3D动态建模技术及应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6 翟成;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场与瓦斯流动场耦合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7 杨兆彪;多煤层叠置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李庆军;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煤层自燃预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辉;贺西煤矿首采层开采后下伏煤层卸压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陈二瑞;低透煤层水力压裂技术在石门揭煤中的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3 戚志虎;近距离煤层群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研究与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云亮;柳林地区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研究及产能评价[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5 郭海相;浅埋深近距离煤层群开采漏风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6 章照明;火成岩侵入煤层瓦斯涌出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7 任硕;超临界CO_2在低渗透煤层渗流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8 陈绍祥;极近距离下位煤层采准巷道优化布置及支护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9 陈敬轶;成庄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与煤层气资源量评价[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10 陈彦军;复杂围岩条件极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相关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17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31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