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聚驱后氮气泡沫调驱技术

发布时间:2017-12-23 04:16

  本文关键词:聚驱后氮气泡沫调驱技术 出处:《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聚驱后 氮气泡沫 调驱技术 提高采收率 阻力系数


【摘要】:聚驱后油层内仍有40%~50%的剩余油未被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展了聚驱后氮气泡沫调驱技术研究。采用动静实验技术,优选出了适合大庆油田的发泡剂3#A及其最佳发泡质量分数;系统研究了氮气泡沫阻力系数和驱替效果;在室内综合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发泡剂3#A的质量分数大于0.3%时,氮气泡沫性能最佳;既能有效封堵大孔径孔隙,又能提高小孔径内剩余油采收率,最终采收率可达到79%,较聚驱提高近5百分点。现场试验表明,聚驱后氮气泡沫调驱技术具有改善油层动用状况,减缓层间矛盾,降低综合含水率等优势。研究成果为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依据。
【作者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热电纳米材料与高分子材料对清洁压裂液增效机理研究”(51304159)和“MES胶束/纳米TiO2自组装体系的流变动力学研究”(50904076)
【分类号】:TE357.46
【正文快照】: ter cut and so on.In a word,the study achievements have provided the important theories and practical evidencesfor the further EOR after the polymer flooding.中国聚合物驱油技术是研究和应用最广的三次采油技术之一,大庆油田率先开始聚合物驱油试验并大规模工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庆东;聚驱全过程开发规律研究及效果评价[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7期

2 丁延国,张旭;聚驱地面工艺的适应性与优化技术探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5年10期

3 韩方勇;周晶;;分队计量聚驱放水站的优化设计[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6年09期

4 黄传军;;聚驱井作业施工的特点分析[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年03期

5 佘庆东;;聚驱后剩余油综合挖潜技术研究成果[J];国外油田工程;2008年07期

6 田晓艳;;喇嘛甸油田某区块聚驱效果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11期

7 刘宇;;东区聚驱不均衡开采及后续调整措施效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8期

8 赵立合;;高浓度聚驱污水处理系统工艺优化[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年12期

9 赵玉辉;对聚驱抽油机井聚合物反应物的几点认识[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08期

10 李洁,隋新光,邵振波;大庆油田葡一组油层聚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洁;隋新光;邵振波;;大庆油田葡Ⅰ组聚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研究[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赵明凯;;聚驱采出井清防蜡技术初探[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周万富;李建阁;王贤君;卢军;;流动凝胶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应用[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晓芹;李洁;武力军;;密闭取心井资料分析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石志成;苏延昌;吴赞校;;喇嘛甸油田聚驱调剖技术研究与实践[A];三次采油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百川;自主海上稠油聚驱技术国际领先[N];中国化工报;2014年

2 记者 周志刚;聚驱采油:让深层油龙听“调遣”[N];大庆日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林勇;活性高分子激活聚驱后剩余石油储量[N];东营日报;2010年

4 记者 刘波 通讯员 李刚;大庆采五:科技攻关聚驱井“养生延寿”[N];中国石油报;2014年

5 于村 策划 本报记者 幸福;采油三厂:效益至上的聚驱博弈[N];大庆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刘宪明;采油六厂聚驱增油111万吨[N];大庆日报;2011年

7 记者 张云普 通讯员 金光柱;大庆油田技术创新聚驱提效[N];中国石油报;2014年

8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刘宪明;高浓度聚驱增油117万吨[N];中国石油报;2011年

9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刘宪明;大庆喇嘛甸油田聚驱试验创五最[N];中国石油报;2011年

10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王涛;攻克聚驱后深度调剖难题[N];中国石油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闫文华;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改善聚驱效果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2 黄善波;聚驱井采出液流动规律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3 王武;萨北开发区聚驱后微生物调驱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兆国;聚驱井流入动态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冉法江;聚驱注入体系质量控制系统工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何岁扬;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描述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高艳;北二西东块聚驱后剩余油潜力评价及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5 张皓;大庆萨南油田南四区东部三类油层聚驱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庆明;改善杏树岗油田南部葡Ⅰ组聚驱效果的有关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张雯;三类油层聚驱动用程度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倪锋;特高含水期高渗透砂砾岩油田二次聚驱油藏工程可行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姚禹;一类油层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室内物理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10 张春亮;用聚驱提高萨南油田南四区东部采收率[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322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322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6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