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岩屑热解特性与资源化
本文关键词:含油岩屑热解特性与资源化 出处:《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热红联用技术(TG-FTIR)对含油钻井岩屑进行热重实验研究,通过失重率(TG)曲线、失重速率(d TG)曲线获得其相关热解参数,通过FTIR图谱定性分析热解产物;进一步通过热解实验,对含油岩屑热解产物进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根据热解产物的不同可将含油岩屑热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低温段(25~350℃)、中温段(350~650℃)以及高温段(650~800℃)。其热解气体产物以一氧化碳和甲烷为主,冷凝液体产物主要为烃类与芳香族化合物。并探讨了含油岩屑经热解处理后产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Abstract]:By dsc-tg-ftir Technology (TG-FTIR) to study thermal gravimetric experiment on oil drilling cuttings, the weight loss rate (TG) curve, weight loss rate (D TG) curve obtained the relevant pyrolysis parameters, analysis of pyrolysis products by FTIR chromatograms; further through pyrolysis experimen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oil cuttings pyrolysis produc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pyrolysis process of oily debris can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pyrolysis products: low temperature (25~350 C), middle temperature (350~650 C) and high temperature (650~800 C). The main products of the pyrolysis gas are carbon monoxide and methane, and the products of condensate are mainly hydrocarbons and aromatic compounds. The method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oil debris after pyrolysis is also discussed.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X741
【正文快照】: 油基钻井液因其抑制性较强、湿润效果以及稳定性较好,同时对钻井设备无腐蚀作用,在石油、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1]。采用油基钻井液钻井产生的岩屑中含有大量油类以及重金属、硫化物、盐类等[2],废弃的含油岩屑若不经妥善处理,其中的油类、重金属以及盐类等会污染水体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岩屑的去除[J];化工装备技术;1993年01期
2 霍洪俊;王瑞和;倪红坚;武程皓;宋维强;李木坤;;二氧化碳分散岩屑机制的模拟试验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3 王怀;;浅谈用异常岩屑法预防井内事故[J];中州煤炭;2007年01期
4 鲍云杰;刘金玲;;基于机器视觉的岩屑自动拣选系统设计[J];电子测量技术;2014年01期
5 马林虎;;钻斜井中防止岩屑沉积的研究[J];钻采工艺;1992年01期
6 刘正玉,刘希圣;直井岩屑运移方程的差分解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7 宰艳玲;聂军;吕合军;;岩屑后处理装置研制及主要参数设计[J];石油矿场机械;2011年07期
8 孙维林;岩屑上升速度的计算[J];石油钻采工艺;1984年05期
9 刘志刚,冯杏芬,高伟鹏,林莉,张峰,柳金钟;岩屑图像分析新技术简介[J];录井工程;2004年04期
10 李伟;苏桂芬;滕奇志;何小海;;岩屑含油情况现场快速检测初探[J];石油化工应用;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雷;;钻井岩屑颗粒特征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现代颗粒测试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胡小刚;康涛;柴占文;刘维彬;许锦华;;国外钻井岩屑处理技术与国内应用研制分析[A];2009年石油装备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谷学涛 通讯员 邓斌;川庆钻探研发无基坑岩屑处理系统[N];中国石油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余建斌;事故本可避免 为何还是发生[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晓明;基于灰度统计特征的岩屑岩性最优描述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田野;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岩屑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王东强;基于多种特征量提取的岩屑岩性最优识别方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赵如意;金刚石绳锯加工花岗石岩屑形成机理及其对串珠磨损影响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44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344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