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段液化柱及相关软沉积物变形

发布时间:2018-01-05 01:20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段液化柱及相关软沉积物变形 出处:《地质学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长段 液化柱 软沉积物变形 秦岭造山带


【摘要】:笔者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段的岩芯中首次识别出液化柱变形构造,本文从三维空间研究其宏观与微观特征。赋存液化柱的长8段的多个层位的岩芯中均发现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如液化流动变形、水塑性变形及脆性变形等,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的钻井岩芯中,并在垂向上重复出现。结合长8段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分析,笔者认为长8段的液化柱与软沉积物变形系地震触发。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以南秦岭地震造山运动与盆地沉陷是长8段软沉积物变形的构造背景。根据地震触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时空分布,鄂尔多斯盆地在长8段沉积的地质时期已受控于秦岭造山带动力机制的控制,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仅在长8段沉积末期。
[Abstract]:In the core of Yanchang 8 member of Upper Triassic in Ordos Basin, the deformation structure of liquefaction column was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characteristics of liquefaction column are studied. Soft sediment deformation structures, such as liquefaction flow deformation, hydroplastic deformation and brittle deformation, are found in the cores of the long 8 member of the liquefaction column. 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drilling cores in different areas of the basin and repeated in vertical directio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of Chang 8 member are analyzed. The authors consider that the liquefaction column and soft sediment deformation system of Chang 8 is triggered by earthquakes. The seismic orogenic movement and basin subsidence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south of the late Triassic Ordos Basin are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oft sediment in the Chang 8 member.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eformation structures of soft sediments. The sedimentary geological period of the Ordos Basin in the Chang8 member is controlled by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ra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view that it is only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Chang 8 formation.
【作者单位】: 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14CB239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41390451)联合资助的成果
【分类号】:P618.13;P534.51
【正文快照】: 注:本文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14CB2390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41390451)联合资助的成果。液化柱型震积岩是地震触发软沉积物砂层垂直向下伏层液化形成的柱状体(Low and Lopiccolo,1974;Moretti et al.,1999;Bowman et al.,2004;Foix et a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博,黄韶健,李赶先,张福生;在不同沉积物类型中的声速测量实验研究[J];海洋技术;2004年01期

2 王文强;韦献革;温琰茂;;哑铃湾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的硫化物[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3期

3 王修林;辛宇;石峰;韩秀荣;祝陈坚;石晓勇;;溶解无机态营养盐在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通量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董海军;单凤安;;绥中芷锚湾海域沉积物类型分布及特征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30期

5 李粹中,张富元,王秀昌;东海沉积物成因环境的初步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3年06期

6 朱永其;百万分之一东海地形图、沉积物类型图、地貌图审议会在杭州召开[J];东海海洋;1984年02期

7 张海生,王成厚;浙江近海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分布特征[J];东海海洋;1984年04期

8 ;沉积物的一般化学特征[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6年S2期

9 朱而勤;沉积物的一般化学特征[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10 J.Hilton;邱建立;;松软沉积物密度快速测定技术的比较[J];海洋地质译丛;198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宋敬泰;贾永刚;单红仙;;黏性沉积物抗侵蚀性研究综述[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海明;郑西来;刘宪斌;;渤海滩涂沉积物中石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贾永刚;王俊超;许国辉;单红仙;付元宾;;水动力对黄河口潮坪粒度组成改造实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彬;黄、东海沉积物中生物硅的分布、溶解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蒋增杰;浅海贝藻养殖水域沉积物再悬浮的发生机制及生态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3 原野;基于声学方法的中国近海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动力过程观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张海平;深海粘土沉积物组份环境矿物学属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5 亢振军;东海赤潮区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关系初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6 孙可;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沉积物中凝聚态有机质及其对有机污染物吸附行为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7 方杰;浙江沿海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的分析与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汪祖丞;典型河口湿地/海湾多环芳烃多介质迁移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黄利东;湖泊沉积物对磷吸附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丁忠军;海底沉积物电阻率原位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鸿涛;用定深爆炸声源反演海底声学参数[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刘双;河流沉积物对Cd~(2+)和Tl~+的去除作用规律及机制[D];南华大学;2015年

3 王曼;辽东湾北部海域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分布及污染特征[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4 叶旺旺;东、黄海溶存甲烷的分布、产生及释放[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李浩帅;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氮的形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张燕;抚河和昌江流域水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源解析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7 张亦舒;辽河口芦苇湿地沉积物全磷时空分布规律[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8 肖军好;辽河口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高灯州;围垦养殖对沉积物磷赋存形态的影响及其潜在释放风险评估[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10 吕莹;珠江口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累积和迁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13809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3809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d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