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扶余油层叠置砂体地震保幅宽频成像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7 06:14

  本文关键词:扶余油层叠置砂体地震保幅宽频成像技术研究 出处:《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扶余油层 水平井部署 吸收衰减 叠前偏移 分辨率 振幅保真


【摘要】:松辽盆地北部扶余油层具有良好的含油性,其油源主要来自上部的青山口组泥岩。特别是扶余油层的FI1油层组距油源最近,具备形成致密油的良好条件。FI1油层组资源量巨大。FI1油层组I、II类甜点区,分布范围广,但横向连续性差,单砂岩厚度小,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属于低孔、超低渗、薄互层的地质条件。这样的地质条件的储量动用,需要保幅宽频成像资料为基础才能具备上交储量的条件。本文首先介绍了削弱T2屏蔽效应及FI1油层组储层预测技术的总体技术方案,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主要开展T2反射轴低频强反射特征形成机制研究、针对T2屏蔽的保幅宽频处理研究、子波分解去除T2强反射背景研究、解释性提频及薄互层识别研究等。本文分析和研究了保幅提高分辨率处理的技术流程及关键技术;形成去除T2屏蔽效应及FI1组储层预测的技术流程及关键技术。根据实际的地质情况和油气勘探需求,在相对保幅处理流程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保幅提高分辨率的处理研究,并探索了模型驱动去面波处理(SWAMI)、COV域处理技术研究,应用了表层吸收补偿处理、粘弹性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等关键技术,使地震资料的保真度有了进一步提高。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technology flow and the key technology of low - frequency strong reflection feature of FI1 reservoir are studied .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P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士利;高兴友;彭承文;;开发地震技术在扶余油层分支水平井地质设计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S2期

2 赵波;王革;王雪;张顺;林铁锋;;安达向斜达9井扶余油层油流的确定[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3 付广;刘美薇;;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J];沉积学报;2010年01期

4 屈振国;;提高葡南扶余油层动用程度技术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年11期

5 张微;;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6 黄德利;姜洪福;曹海涛;范彩匣;;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优质储层概率分布[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6期

7 刘磊;刘风卫;刘继文;;松辽盆地南部红岗北扶余油层小层划分与对比[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8 肖超;吕鹏贤;张洪峰;王桂娟;杨东;;查干湖地区扶余油层产能预测方法研究[J];油气井测试;2010年04期

9 陈博;李占东;单丹丹;李吉;;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扶余油层主河道预测及其油气意义[J];价值工程;2012年30期

10 夏建慧,周书欣;关于松辽盆地扶余油层的油源问题[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宏达;胡天跃;;基于高价统计量的多约束地震子波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于永才;王尚旭;袁三一;;部分频段地震子波提取[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李国发;王万里;;基于相位主值的双谱域地震子波相位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戚鹏飞;王君恒;于永才;;对数谱平均法地震子波估计[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鲲鹏;张学工;李衍达;;基于复倒谱匹配的地震子波估计方法[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6 吴顺和;;地震子波形成的物理过程,表达式(正演)及其意义[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张广智;印兴耀;吴国忱;张繁昌;;应用双谱求取地震子波的相位谱[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苑书金;李承楚;;利用高阶累积量估算地震子波[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尹成;赵志伟;邹定永;;基于综合的混沌优化算法的地震子波估计[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袁三一;陈小宏;黄饶;;相对“高频”频谱低移现象研究及对地震子波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魏宪成;肇州油田扶余油层产能工程投产[N];中国石油报;2006年

2 刘祥飞;大庆地震预测技术在扶余油层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记者 立春;地震预测技术在扶余油层取得重大突破[N];大庆日报;2005年

4 记者 王志田 通讯员 余虹娜;大庆油田水平段最长井固井成功[N];中国石油报;2011年

5 杜志清 本报记者 王敬;科技引擎助力外围油田持续稳产[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姚仕文 本报特约记者 刘安岐 冯金有;挑战极限勇者胜[N];中国石油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穆广田;“通吃”油层深挖潜[N];中国石油报;2010年

8 记者 裴丽;杏北油田为4000万吨稳产再做新贡献[N];大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鑫;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州401区块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成藏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刘云燕;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3 刘宗堡;三肇凹陷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4 张雷;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5 康德权;肇州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周永炳;齐家油田扶余油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有效开发配套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杨庆杰;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油气成藏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李延平;大庆油田州201区块扶余油层精细地层格架与沉积微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汪佳;凹陷区浅水三角洲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微相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7年

10 宋土顺;低孔低渗砂岩储层中优质储集条件的形成机制及预测[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猛;松辽盆地北部昌德地区扶余油层精细沉积相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2 李鑫;大庆长垣南部敖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淑晶;肇源南长47井区油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任欢颂;朝44南区扶余油层井震结合构造精细刻画[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陈素凤;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次生孔隙发育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王佳慧;临江地区扶余油层精细建模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周浩;储层预测技术在吉林油田中央坳陷区扶余油层中的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8 郝泽翰;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沉积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9 翟雪;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裂缝发育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10 许玲玉;高台子油田扶余油层精细构造解释[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91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391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f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