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煤层气高效开发工程技术优选模式及其应用
本文关键词:高阶煤层气高效开发工程技术优选模式及其应用 出处:《天然气工业》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沁水盆地 高阶煤层气 煤体结构 煤岩变质程度 地应力 临储比 工程技术 地质模式 优选模式 开发效益
【摘要】:高阶煤层气井的平均单井产气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直接导致了煤层气开发经济效益低。为此,基于不同煤储层的地质条件,选择适用于煤层气高效开发的工程技术是提高当前高阶煤层气开发效益的关键。在剖析影响高阶煤层气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高阶煤层气开发的地质模式,并针对不同的地质模式优选出了相应的开发工程技术。结果表明:(1)影响高阶煤层气开发效果的主要地质因素按其影响程度从小到大依次为:煤体结构、煤岩变质程度、地应力、临储比;(2)据此划分了直井压裂、裸眼多分支水平井、U型和顶板仿树形水平井、鱼骨状和单支型水平井等4种工程地质模式。结论认为:直井压裂和裸眼多分支水平井仅适用于煤体结构好、变质程度高的地区;而低成本、后期可维护、占地面积少的单支型水平井和鱼骨状水平井适用范围广,是适宜大力推广的井型。
[Abstract]:The low average gas production of high-order coalbed methane well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bottleneck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 industry in China, which directly leads to the low economic benefits of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Therefore,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coal reservoirs. I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benefit of high-order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to select t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uitable for high-order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geolog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high-order coalbed methane. The geological model of high-order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geological models,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s sele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ge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high-order coalbed methane are: coa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its influence degree from small to large. Metamorphic degree of coal and rock, in-situ stress and reservoir ratio; (2)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the vertical well fracturing, open hole multi-branch horizontal well U type and roof tree-like horizontal well are divided. Fou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odels such as fishbone type and single branch horizontal well.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racturing of straight well and the open hole multi-branch horizontal well are only suitable for areas with good coal structure and high degree of metamorphism; The single horizontal well and fishbone horizontal well with low cost and maintenance are suitable for popularizing.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水平井开发示范工程”(编号:2011ZX0506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沁水煤层气田勘探开发示范工程”(编号:2010E-2208)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科技项目“马必东区块高效开发技术研究”(编号:2016-HB-M06)
【分类号】:TE37
【正文快照】: 沁水盆地南部是我国最主要的高阶煤储层发育区,目前已成功实现了煤层气的商业化生产[1-3]。但由于高阶煤储层具有低压、低孔、低渗、欠饱和及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点,以活性水压裂为主体的直井开发工程技术在不同地质条件的区块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区单井日产气量超过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海;;煤体结构对吸附/解吸的影响研究[J];中国煤炭;2012年07期
2 郭涛;王运海;;延川南煤层气田2号煤层煤体结构测井评价及控制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4年03期
3 胡奇;王生维;张晨;何俊铧;刘建华;张晓飞;;沁南地区煤体结构对煤层气开发的影响[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8期
4 谢学恒;樊明珠;;基于测井响应的煤体结构定量判识方法[J];中国煤层气;2013年05期
5 刘常青;邓玉胜;吴英;赵景辉;路艳霞;;延川南区块煤体结构对煤层气单井产量控制作用研究[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3年03期
6 倪小明;石书灿;;不同煤体结构组合下井径扩径的钻进主控因素[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7 陈跃;汤达祯;许浩;吕玉民;陈同刚;;基于测井信息的韩城地区煤体结构的分布规律[J];煤炭学报;2013年08期
8 傅雪海,陆国桢,秦杰,贾红焱;用测井响应值进行煤层气含量拟合和煤体结构划分[J];测井技术;1999年02期
9 林玉祥;刘虎;郭凤霞;闫晓霞;韩继雷;钱铮;刘建军;;沁水盆地地层剥蚀量研究[J];地质与勘探;2014年01期
10 陈刚;沁水盆地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西北地质科学;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松;汤达祯;许浩;陶树;蔡佳丽;;不同煤体结构煤储层物性差异分析[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峗;申振华;成联正;;煤岩变质程度、活化能与吸附气体能力的关系探索[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振宏;王一兵;苏现波;;沁水盆地南部煤体变形特征及成因[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顾娇杨;叶建平;房超;邵龙义;;沁水盆地页岩气资源前景展望[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白建梅;秦义;石惠宁;王胜利;段宝玉;;煤层气低成本排采技术探讨[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6 王红霞;王遇冬;薛岗;刘yN;王登海;;山西沁水煤层气地面集输工艺的实践与认识[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秦万成;陈仕林;;沁南煤层气田地面工程建设[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吴翔;徐晓燕;;煤层气有利区评价方法研究[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龚玉红;;湖南省煤层气资源赋存特征及开发前景[A];2007年赣皖湘苏闽五省煤炭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曹志壮;张建民;张冲;唐晓敏;肖迅;贾耀惠;;阜新盆地煤层气高效开发初探[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孙红燕 郑扬;山西沁水盆地掀起新一轮煤层气勘探热潮[N];中国石油报;2011年
2 于海;二十五万立方米煤层气节前入沈[N];沈阳日报;2008年
3 记者 李雅萍;吕梁市人民政府与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友好合作座谈会召开[N];吕梁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骆毅;中石油“统筹”煤层气管网[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 谢克昌;致密气和煤层气开发前景更广阔[N];中国石化报;2012年
6 吴岚霄;煤层气开发,扶上马还需送一程[N];中国煤炭报;2013年
7 李春莲;煤层气项目不能盲目上马[N];中国矿业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闫志强;山西探路煤层气商业化利用[N];中国能源报;2013年
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李维明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煤炭工业洁净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任世华;政策缺位 煤层气开发“十二五”目标恐难实现[N];中国经济导报;2014年
10 潘辉;河南煤层气产业化开发项目启动[N];中国化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滕娟;基于地球物理测井的煤体结构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王保玉;晋城矿区煤体结构及其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3 杨焦生;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开发机理及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罗陶涛;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压裂增产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枫;沁水盆地煤层气储层岩石物理及物理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杨蕾;煤层气解析—扩散—渗流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及理论[D];山东大学;2015年
7 姚征;煤层气开发中固相微粒的成因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8 高婷;含氮煤层气二氧化碳净化指标与液化提纯流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辉;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地区构造及水文地质控气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刘飞;山西沁水盆地煤岩储层特征及高产富集区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3 王鹏;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游离气多赋存类型依存关系定量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4 和丽娜;沁水盆地煤型气生成过程及成藏期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吕建伟;沁水盆地及左权区块烃源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程相振;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综合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刘建国;沁水盆地东南部煤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剑;煤层气水平井测井环境影响校正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9 袁松;煤层气水平井随钻岩性判识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10 陈泽升;河南中马村矿辅助层开采煤层气研究与实践[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91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391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