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深部储层流体因子直接反演方法

发布时间:2018-01-15 14:07

  本文关键词:深部储层流体因子直接反演方法 出处:《石油物探》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深部储层流体识别 两项反射系数近似方程 大角度地震数据 贝叶斯理论 叠前反演


【摘要】:深层油气藏勘探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之一,但是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大角度地震道集数据,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储层流体识别难以有效实施。为此,从Zoeppritz方程的近似方程出发,结合弹性参数间的岩石物理关系,推导了包含Gassmann流体项和剪切模量项的两项地震反射系数近似方程。利用模型试验证明了该方程的精度与三项方程相当,可以用于叠前地震反演。在贝叶斯反演理论框架下,基于该近似方程建立了不需要大角度地震数据的概率化叠前地震反演方法,用于直接反演Gassmann流体项,并进行储层流体识别。模型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Abstract]:Deep reservoir exploration is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t present, but due to the lack of high quality large angle seismic trace data, reservoir fluid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prestack seismic inversion is difficult to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approximate equation of Zoeppritz equation, the rock phys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lastic parameters is combined. Two approximate equations of seismic reflection coefficient including the term of Gassmann fluid and the term of shear modulus are derived,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equation is proved to be equivalent to that of the three terms by model tests. In the framework of Bayesian inversion theory, a probabilistic prestack seismic inversion method without large angle seismic data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approximate equation. It is used to directly inverse the Gassmann fluid term and identify the reservoir fluid. The model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has high accuracy and stability.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s practical.
【作者单位】: 中海油研究总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6M60123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16ZX05024001) 海洋石油勘探国家工程实验室自由探索课题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100028)储层流体识别是油气勘探的关键环节,识别精度关系到油气藏开发的成败。地震数据中包含的诸多信息都被用于指示储层流体性质,弹性参数因其明确的物理意义和稳定的估计方法成为较常用的一类参数。地下岩石的速度、密度、阻抗等参数由于较容易获得,因而最早用于判别储层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文正;陶果;;储层流体识别的新方法(英文)[J];Applied Geophysics;2006年02期

2 张应波;;储层流体预测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1992年06期

3 赵军龙;李甘;李传浩;陈守民;;鄂尔多斯盆地Z区长8_1储层流体快速识别技术研究[J];测井技术;2012年05期

4 李曙光;徐天吉;唐建明;李显贵;;概率神经网络储层流体密度反演及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1期

5 朱猛;崔云江;李瑞娟;;核磁共振测井在渤海油田中深层储层流体判别中的应用效果[J];国外测井技术;2010年06期

6 任茂;苏俊霖;欧彪;游利君;;压力衰减法在评价储层流体敏感性中的应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3年03期

7 陈义国;任来义;贺永红;高胜利;孟旺才;董丽红;;低对比度储层流体替换识别技术方法与应用[J];测井技术;2013年04期

8 韩进;王琛;;储层流体流态判定方法研究[J];辽宁化工;2010年11期

9 郎东升,韩殿杰,刘方;储层流体的热解定量描述方法[J];勘探家;1999年01期

10 D.Santoso ,傅文敏;利用AVO确定储层流体和弹性模量[J];石油物探译丛;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枫;马中高;张国保;钱菊华;;大牛地储层流体敏感地震属性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林清良;;技当地区储层流体预测试验研究[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郭念民;;叠前共约束一致性处理在非重复时移地震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徐苏;;海陆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拼接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慧珠;张厚柱;国九英;;从叠前资料中反演背景速度和高精度的速度分布[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甘其刚;张学映;;叠前自动外科手术法去噪及应用分析[A];寸丹集——庆贺刘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8年

7 李国平;石玉梅;姚逢昌;;叠前声波方程反演及其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企英;;叠前信噪相干分离法及其应用[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查朝阳;钟德盈;张志让;杨绍国;沈凤;;从叠后到叠前,复杂储层地震预测综合解决方案[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旭辉;程玖兵;耿建华;;二维双平方根裂步傅立叶叠前τ域偏移方法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彭冬梅;叠前去噪处理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5年

2 魏三妹 孙振涛;叠前地震反演增强油气识别力[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萍;智能优化算法叠前AVO非线性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李超;深部储层叠前地震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3 王宇超;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杜斌山;基于偶极地震子波的叠前三参数同时反演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5 秦广胜;基于叠前地震反演的储层表征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6 詹毅;地震资料叠前去嗓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邹梦;基于张量理论的高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8 刘海燕;地震数据梯度一致性与不同数学算法结合的断层检测技术[D];吉林大学;2016年

9 张雪冰;基于贪婪算法的地震数据稀疏时频分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刘一;基于自适应滤波技术的地震数据有效信息恢复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岩;时频域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智鹏;基于DE脉冲序列核磁共振储层流体识别方法[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3 马妮;多参数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4 周晗;叠前三参数同步反演方法研究及软件模块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许艳秋;基于应力场分析的叠前裂缝检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周妍;叠前纵横波联合弹性反演[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谭磊;叠前地震属性方法研究[D];长江大学;2016年

8 钱艳苓;叠前AVO反演技术在砂砾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9 张晓飞;叠前AVO反演在Q地区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0 陈岭;叠前道集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28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28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f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