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基于原位渗透率试验反演岩石孔隙度的新方法

发布时间:2018-01-16 23:32

  本文关键词:基于原位渗透率试验反演岩石孔隙度的新方法 出处:《岩土力学》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原位试验 渗透率 孔隙度 反演


【摘要】:为了获取岩石的原位孔隙度,在原位稳态渗透率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孔隙度和渗透率为主要参数的瞬态气体渗流模型,构造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孔隙度反演模型,分别采用原位渗透率试验中获取的岩石渗透率和瞬态压降数据作为已知量和观测数据,形成了基于原位渗透率试验反演岩石孔隙度的新方法。针对某场地的原位渗透率试验数据,分析了孔隙度对压降曲线的影响及孔隙度反演的可行性,编制了并行孔隙度反演程序,在大型计算机上对两个钻孔的孔隙度进行了反演并证明了反演结果的惟一性,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室测量验证了反演结果的正确性。作为一种原位试验方法,对岩石及其孔隙结构破坏较小,其孔隙度反演结果比实验室测量法具有更好的区域代表性,反演结果可应用于气体泄漏行为模拟中。
[Abstract]:In order to obtain the in-situ porosity of rock, a transient gas seepage model wit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s the main parameters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in-situ steady permeability test. The porosity inversion model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is constructed and the rock permeability and transient pressure drop data obtained from in-situ permeability test are used as known and observed data respectively. A new method for inversion of rock porosity based on in-situ permeability test is developed. The effect of porosity on pressure drop curve and the feasibility of porosity inversion are analyzed based on in-situ permeability test data of a site. A parallel porosity inversion program is developed to invert the porosity of two boreholes on a mainframe computer and to prove the uniqueness of the inversion results. Finall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inversion results is verifi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As an in-situ test method, the damage to the rock and its pore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small. The porosity inversion results have better regional representation than the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The inversion results can be applied to the simulation of gas leakage behavior.
【作者单位】: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第五研究室;西安通信学院光通信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91330205)资助项目~~
【分类号】:TE312
【正文快照】: 岩石孔隙度是气体输运过程的关键参数,准确获取岩石孔隙度对于模拟和预测气体泄漏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孔隙度的获取方法主要有两类:实验室测量和参数反演。实验室孔隙度测量方法有液体饱和法、注气法等[1-2],其具体过程包括现场取样、试件加工和试件测量等,虽然测量结果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复合罐水蒸汽的渗透率[J];包装与食品机械;1988年02期

2 雷启鸿,宋子齐,谭成仟,吴少波,高兴军;利用流动单元建立渗透率模型的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00年03期

3 佘庆东;油气层渗透率测试仪[J];国外油田工程;2004年02期

4 周涌沂,王端平,马泮光,田同辉;渗透率的矢量性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6期

5 黄乔松,赵文杰,杨济泉,刘兵开;核磁共振渗透率模型研究与应用[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张德会;;多孔介质渗透率及其在金属成矿研究中的意义[J];云南地质;2006年04期

7 李昊;张海茹;;不同尺度渗透率评价方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8 胡昌蓬;宁正福;;室内渗透率测量方法对比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9 马飞英;王永清;王林;章双龙;张强;;煤岩中水分含量对渗透率的影响[J];岩性油气藏;2013年03期

10 ;用冷抽提法测定岩样的渗透率[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6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恒山;王军;;基于动电效应的岩芯渗透率实验测量[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闫国亮;孙建孟;;不同尺度下渗透率模型研究进展[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卢颖忠;李铭;刘福利;昌庆珍;;大庆油田渗透率分布特征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常莉;谢馥励;张玉君;王克协;;利用声偶极测井资料求取各向异性储层衰减与渗透率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德会;李健康;;多孔介质渗透率在金属成矿学研究中的意义[A];固体地球系统复杂性与地质过程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杜尧俊;李文延;;超高围压与超高渗透力作用下砂岩渗透率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三届全国高温高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92年

7 江晖;;铺层纤维渗透率实验研究[A];2009年度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徐鹏;郁伯铭;;Kozeny-Carman常数的分形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闽;;非线性有效压力计算[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梁艳霞;宁中华;曹海涛;郭海斌;;肇州油田测井解释渗透率技术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10月中国微博用户渗透率36.9%[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周静;车联网渗透率或破10% 提高续费率受制实用性不佳[N];通信信息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揭业良;手机浏览器渗透率近八成 轻应用潜力有望释放[N];通信信息报;2013年

4 膜康;聚合物的渗透率、溶度和扩散率测试技术回顾及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6年

5 记者 孟凡霞;我国银行卡渗透率首破30%[N];北京商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马庆圆;LED照明 产值渗透率今年将达10%[N];中国证券报;2011年

7 渠言;工程销售为主 民用渗透率低[N];消费日报;2013年

8 部运行局;3G用户突破3亿 渗透率月升1%[N];人民邮电;2013年

9 本报记者 桑雪骐;上半年 彩电价格和品质背向而驰[N];中国消费者报;2014年

10 早报记者 李跃群;疯狂生长的Facebook: 在委内瑞拉渗透率超80%[N];东方早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苟燕;稠油油藏n蛄骰硌芯考翱⒎绞接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3年

2 刘志帆;张量渗透率多孔介质单相渗流问题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王岩峰;三维非均匀多孔介质中单相流动的有限分析数值格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Anne Nyatichi Omambia;[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凯;核磁常规测井结合预测砂砾岩储层产水率方法[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谭闻濒;多孔介质中稠油结焦特性及其渗流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张蔚;渗透率空间变异性对重非水相液体运移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大学;2013年

4 边国潮;利用柔性环网开关提高配电网光伏渗透率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顾保祥;渤海某油田渗透率研究及油藏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刘吉夷;基于混合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法的渗透率随机预测[D];浙江大学;2006年

7 戴杰;基于分形理论的粉煤灰孔隙结构及渗透率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陆浩杰;针刺土工织物垂直渗透率理论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9 曹峰;锥台径向流渗流模型的建立和两向渗透率解释技术[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10 周杰;现场土壤渗透率测量仪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1435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35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4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