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须五段沉积特征

发布时间:2018-01-19 19:32

  本文关键词: 沉积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 湖泊沉积 须五段 龙门山前陆盆地 出处:《断块油气田》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五段是该区重要的油气产层,由于长期被视为烃源岩与盖层,对其沉积相研究相对较少。文中利用野外实测剖面、测录井资料,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该地区须五段沉积相类型、砂体分布特征、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研究区须五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类沉积体系,识别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漫沼泽、河口砂坝、远砂坝及浅湖泥等微相。须五段沉积时期,研究区西北部主要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东南部多发育湖泊沉积体系。砂体厚度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减薄,沉积相类型由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过渡到湖泊沉积,物源可能来自于西北方向。
[Abstract]:The Xujiahe formation of the Upper Triassic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oreland Basin is an important oil and gas producer in this area. Because it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source rock and caprock for a long time, the study of its sedimentary facies is relatively few. The field measured section is u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logging data and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types of sedimentary faci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bodies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system in this area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sedimentary systems of braided river delta and lake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five member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microfacies such as distributary channel, distributary bay, river swamp, estuarine bar, far sand dam and shallow lake mud are identified. Large braided river delta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study area and lacustrine sedimentary systems are developed in the southeast. The thickness of sand bodies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northwest to the southeast. The sedimentary facies type transition from braided river delta to lacustrine deposit, the provenance may come from northwest direction.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
【基金】: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龙门山前缘油气勘探新领域研究”(12120115004501-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龙门山前陆盆地南部晚三叠世沉积——物源体系及其构造动力学指示”(41502116)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0引言龙门山前陆盆地是由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形成的重要含油气盆地[1 ̄2]。一直以来,许多学者都将须家河组须五段视为上覆须六段和自流井组储层的主力烃源岩及下伏须四段储层的盖层[3 ̄5]。2009年之后,许多学者通过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分析和有利区评价,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须五段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杨洋,冯军;前陆盆地研究进展[J];新疆石油地质;2003年01期

2 吴疆;;前陆盆地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3期

3 曹宣铎,胡云绪;秦岭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早期复式前陆盆地[J];西北地质科学;2000年02期

4 刘池洋,赵红格,杨兴科,王锋;前陆盆地及其确定和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04期

5 罗志立,李景明,李小军,刘树根,孙玮;中国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远景分析[J];中国石油勘探;2004年02期

6 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徐国强,刘顺,王国芝,徐国盛,雍自权,李智武,孙玮;试论中国西部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的基本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1期

7 张波,张进江,杨武玲,刘名利;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归属及其含油气性评述[J];高校地质学报;2005年01期

8 汤济广;梅廉夫;沈传波;周锋;;前陆盆地结构单元与油气成藏响应[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2期

9 李斌;宋岩;孟自芳;夏斌;李相博;;中国中部前陆盆地盆山耦合关系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宋岩;赵孟军;李本亮;方世虎;;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战略[J];中国工程科学;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解国军;金之钧;;前陆盆地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2 赵应成;魏东涛;袁剑英;陈启林;张虎权;陈涛;;西北地区前陆盆地油气特征与勘探方向[A];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论文专集[C];2005年

3 王锋;刘池阳;姚亚明;赵红格;;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晚期发育与油气聚集[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康玉柱;;新疆前陆盆地特征与油气分布[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金之钧;吕修祥;;塔西南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与勘探对策[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6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中西部前陆盆地的多期成藏过程[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傅国友;达江;;中国中西部四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Ⅱ.油气成藏过程分析[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8 赵孟军;宋岩;柳少波;秦胜飞;洪峰;傅国友;达江;;中国中西部四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Ⅰ.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9 范俊佳;琚宜文;;前陆盆地的类型、演化特征及油气聚集规律[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顾家裕;;中国前陆盆地优质储层成因分析-以库车坳陷白垩系为例[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蒋文;中国前陆盆地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实践[N];科技日报;2005年

2 朱建辉 江其勤;南美三区块勘探评价项目启动[N];中国石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凤奇;库车前陆盆地流体动力特征、演化及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海滨;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前陆盆地与油气前景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3 曹鹏;末次盛冰期以来安达曼海东南部沉积特征及其对印度季风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陈杨;川西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及油气勘探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军;库车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测井配套新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开国;北美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李国永;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与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刘杰;基于地震数据分析的龙门山前陆盆地海相地层构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赵晨露;龙门山前陆盆地断裂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李野;库车前陆盆地断裂控藏机理[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6 范小根;塔西南新生代前陆盆地东段的盆地结构与冲断带变形规律[D];浙江大学;2014年

7 张娟;滇南兰坪—思茅侏罗—白垩纪前陆盆地特征及盆山耦合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江涛;中西部三种类型前陆盆地盖层封闭性评价及对比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9 张方;成都凹陷蓬三段沉积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10 郑愈晟;沉积特征的地球物理响应及其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45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45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d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