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陆相长7段页岩气藏低伤害压裂液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 页岩气 陆相长7段 储层低伤害 高减阻率 生物酶 支撑剂 出处:《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北美页岩气的大规模生产引起了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对页岩气资源的重视,美国在页岩气开发中取得成功,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我国也已全面启动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但还处于起步阶段,经验匮乏,技术不成熟,制约着我国页岩气的发展。近年来,陆相页岩气勘探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石油探区实现突破。通过对该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陆相页岩气进行早期评价及勘探开发先导试验,取得一系列成果。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陆相页岩气储层主要形成于湖泊沉积环境中,沉积了大面积厚层泥页岩。北美页岩气储层、中国南方龙马溪组等页岩气储层为海相沉积,与延长陆相页岩气储层表现出不同的矿物成分和物理属性。陆相页岩和海相页岩的不同沉积方式,使得我国在海相页岩开发中获得的技术和经验不能直接应用于指导陆相页岩气开发。水力压裂作为页岩样开发常规手段,也是造成页岩气储层伤害的根本原因。延长陆相长7段页岩气储层多有利聚集区,有机质转化程度较高,在页岩气开发程度和效果上明显滞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气产区,急需进行针对性研究该区块在开发中压裂液存在的技术瓶颈和难题。针对陆相页岩气开发中产能较低,本文开展了延长陆相长7段页岩气藏低伤害压裂液体系研究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总结出多种对目标区块储层低伤害压裂液技术手段和方法。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对选题的背景、目标和意义进行了总结,确定研究区块为延长陆相长7段页岩气储层,收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为获取影响研究区块产能的影响因素,系统进行科学研究,将研究内容划分储层、造缝、携砂、破胶和低伤害五个核心点。第二章:对目标区块页岩气储层地质特征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收集和室内实验了解储层矿物组分、地球化学特性、储层有效厚度、自然孔隙发育、温度压力系统和岩石力学性质,并以海相页岩为对照,明确区分出造成储层产量差异性的根本原因。第三章:在明确储层地质特征后,主要研究了水力压裂环节可能出现的区别点,即压裂造成的储层伤害。压裂液体系对储层多为液固两相,分别研究液相侵入储层引起的泥页岩水敏伤害,以及固相聚合物对储层的侵入伤害。针对性研究页岩组分上差异导致的水敏膨胀、分散、水锁和盐敏;对研究区块采用的聚合物体系,研究了其对基质表面的物理性伤害。最后根据损害机理研究提出研究区块压裂液体系的特殊要求。第四章:分析减阻水体系和储层改造的适用性,对减阻机理进行分析和实验,确定体系减阻率提升空间和影响因素。建立减阻率评价装置并进行基础实验验证。对页岩气减阻水体系进行全面的单剂评价优选,并对各材料间的配伍性进行测试,设计最优配方,并对配方进行评价。减阻剂优选着重评价了抗酸和抗温性能。第五章:对比了生物酶降解效果优缺点,对生物酶降解聚合物的机理进行研究,探索加量和温度对酶的影响。根据酶的实验结果对破胶体系进行设计,筛选优化稠化剂、交联剂、破胶剂和杀菌剂。单剂优选评价时对温度和酸碱性进行了着重研究,并对配方进行全面评价。第六章:分析了目标区块对支撑剂的要求,对常规支撑剂的沉降运移规律进行研究,采用室内实验测试了支撑剂沉降和运移两大要素。建立了支撑剂沉降室内评价装置,对影响支撑剂沉降运移的因素进行归纳。探索改性聚丙烯材料作为支撑剂的基本性能,对比现有材料分析对目标区块压力工艺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提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论文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延长陆相长7段页岩气储层脆性矿物含量较低,黏土矿物含量偏高导致液相侵入极易导致强水敏伤害;基质整体结构性弱,构造缝与层理缝发育较为充分,裂缝细而短,缝内多填充物,易导致高压滤失伤害;微孔隙缝形态差异性较大,孔隙度随井深和井位变化明显,易发生液相侵入水锁伤害;储层岩样泊松比较大,破裂成缝短而宽,开裂延伸速度和累计面积较低,而岩样弹性模量较小,流体压力传递集中于近井壁,裂缝末端压裂能效偏低,不易迅速崩裂形成缝网。(2)研究区块泥页岩水侵后表面膨胀速率快,纳米级微小裂隙迅速闭合,黏土矿物胶结性较强,液固两相混合深入裂隙,堵塞通道,导致纳米孔收缩填充,孔隙度降低。不同矿化度溶液侵入储层岩心速率不同,呈现明显的差异,小范围提升加量后呈现低渗趋势,而加量的增加使液相渗透泥页岩速率回归,这种闭环式关系表明盐溶液侵入岩心速率存在极值,即最慢和最快渗透速率的最优加量。植物胶类如SG易对储层岩心表面包裹覆盖,线性分子聚合物PAM多为裂隙侵入伤害。(3)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有效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相同烷基数下氯化铵比溴化铵效果更好,且随着烷基数的增加,表面张力有增大的趋势。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表现出较好的润湿反转效果,其区别于阴离子型和两性表面活性剂的水解正电荷对泥页岩润湿反转至关重要,尤其是双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效果更为明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防水锁贡献率普遍高于60%,加量变化对防水锁效果差异不大。(4)在配制减阻液时适当引入润滑剂,辅助减阻剂可降低流体阻力损失。阴离子PAM表现出较好的减阻性能,且存在最优加量;非离子PAM最优减阻效果的分子量为1200万;高矿化度地层水对PAM减阻率影响明显;不同类型减阻剂在酸碱环境下都可能发生沉淀,需根据压裂工艺优选减阻剂类型;减阻剂对温度敏感,存在减阻效果最优温度,高温(大于70℃)需加入抗氧化剂保护,部分材料减阻率可突破80%。(5)生物酶在低温下表现出对聚合物良好的破胶性能;生物酶对聚合物降解存在特异性,且浓度越高降解越彻底;纤维素酶适用范围最广,可降解大部分聚合物,实验未发现可降解XC酶种;纤维素类聚合物使用纤维素酶降解时存在最优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影响降解速率。(6)植物胶交联体系粘度从50mPa.s提高至100mPa.s时,20目支撑剂自由沉降速率降低42.5%,40目降低75%;100mPa.s基液中40目支撑剂比20目支撑剂沉降速率低70.8%。小型缝板实验揭示了支撑剂粒径和缝宽之间的临界值,即支撑剂粒径应小于缝宽的三分之一,否则极易发生裂缝端部和内部的堵塞;支撑剂在射孔急速流中会出现空化损害。(7)改性聚丙烯支撑剂在20MPa压力下未破碎,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能够有效防止对泥页岩表面嵌入伤害;小粒径改性聚丙烯支撑剂和大粒径陶粒类支撑剂混合使用,可有效改善陶粒下沉速度过快的问题,增大支撑剂裂缝内运移距离和裂缝上端填砂面积。
[Abstract]:The shale gas reservoirs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 are mainly formed in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the lake .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 the paper studies the mechanism of the degradation polymer of shale gas , and studi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ttlement and migration of the supporting agent . ( 2 ) The surface swelling rate of the mud shale in the study area is fast , the nano - scale fractures are rapidly closed , the cementation of the clay minerals is stronger , the liquid - solid two - phase mixture penetrates deeply into the fracture and the porosity is reduced . The cationic surfacta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urface tension of the solution , the amount of the same alkyl group is more obvious than the ammonium bromide effect . ( 6 ) When the viscosity of the modified polypropylene proppant is increased from 50 mPa 路 s to 100 mPa 路 s , the free settling rate of 20 mesh proppant is reduced by 42.5 % , the temperature is too high or too low to affect the degradation rate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37;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页岩气开发:唤醒沉睡“宝藏”[J];经济视角(上);2008年10期
2 ;綦江页岩气开发项目启动[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9年09期
3 本刊编辑部;;我国研究人员发现页岩气的直接存在[J];天然气工业;2009年09期
4 李立;;中国正式实施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5期
5 ;我国首个页岩气开发项目在綦江启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6 王立彬;;中国启动页岩气资源勘查[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5期
7 安晓璇;黄文辉;刘思宇;江怀友;;页岩气资源分布、开发现状及展望[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8 蒋志文;;页岩气简介[J];云南地质;2010年01期
9 钱伯章;朱建芳;;页岩气开发的现状与前景[J];天然气技术;2010年02期
10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J];山东国土资源;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世界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面临的环境问题[A];第二届全国特殊气藏开发技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2 叶舒阳;;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综合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玉芳;包书景;张宏达;葛明娜;王劲铸;孟凡洋;任收麦;;国外页岩气勘查开发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吴西顺;;世界各国页岩气政策综述[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01地质科技与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讨分会场[C];2013年
5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及前景展望[A];“宝塔油气”杯第四届天然气净化、液化、储运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会暨LNG国产化新技术新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4年
6 林斌;郭巍;赵肖冰;曹瀚升;王少华;;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概率体积法在三江盆地古生代页岩气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7 印兴耀;吴国忱;;页岩气储层地震评价[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蔡启宏;傅子云;;地震频率信息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9 刘禹;王常斌;文建军;宋付权;;页岩气渗流中的力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滕吉文;刘有山;;中国页岩气成藏和潜在产能与对环境的污染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巧然;中国石油储备页岩气开发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张金川;中国应大力开发页岩气[N];中国能源报;2009年
3 林刚;我国首个页岩气合作开发项目已实施[N];中国企业报;2009年
4 李冰 李婧婧;页岩气藏:尚待开发的处女地[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胡学萃;页岩气:有望改变我国能源格局[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胡文瑞;页岩气:“鸡肋”变“牛排”[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高慧丽;唤醒沉睡的页岩气[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8 李慧;页岩气并非亚洲首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页岩气勘探热潮席卷欧洲[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刘楠;我国页岩气开采将从重庆起步[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峰;延长陆相长7段页岩气藏低伤害压裂液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2 郭为;页岩储层特征与渗流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4年
3 金吉能;页岩气地球物理建模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4 张宏学;页岩储层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梁顺;长壁开采区内垂直页岩气井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俞杨烽;富有机质页岩多尺度结构描述及失稳机理[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7 郭晶晶;基于多重运移机制的页岩气渗流机理及试井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8 冯杨伟;伊宁盆地构造—热演化与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9 俞益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姜文利;华北及东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龙;页岩气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余美;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曹俊;金阳—威信地区下古生界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白生宝;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7段页岩气储层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折文旭;页岩气藏水平井HEGF裂缝网络渗流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6 郭文;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产能分析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朱炳成;我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8 韩淑乔;高过成熟阶段页岩生烃及含气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9 苏俊;页岩气储层双侧向测井有限元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颜君;页岩气储层感应测井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445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4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