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元坝气田长兴组古油藏的定量恢复及油源分析
本文关键词: 古油藏 油源分析 石油地质 元坝气田 四川盆地 出处:《地球科学》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前虽认为元坝气田长兴组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但尚未进行该气田的古油藏的定量恢复并计算原油裂解气的资源量,并系统分析古油藏原油的来源.长兴组储层普遍可见固体沥青,是原油裂解的直接产物,且原油裂解在本区构造抬升变形前就已经完成,因此储层沥青可用来识别古油层的分布.根据储层沥青的纵向和平面分布,确定了7个可靠的古油藏和4个可能的古油藏,并运用容积法恢复出本区聚集的古原油为6.14×10~8 t,计算出相应的原油裂解气为3 807.08×10~8 m~3,远大于现今气田的天然气探明储量,表明原油裂解气可以提供充足的气源,进一步证明了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通过长兴组储层沥青与不同层系烃源岩干酪根的碳同位素δ~(13)C值对比,并结合烃源层分布和TOC等资料,确定古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有机质类型以II型为主的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烃源岩,其次为长兴组/大隆组烃源岩.后者主要分布在广元-南江-通江地区,该区的天然气勘探不能忽视该套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与成藏贡献.
[Abstract]:Although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ain natural gas of Changxing formation in Yuanba gas field is crude oil cracking gas, the quantitative recovery of the paleoreservoir in the gas field has not been carried out and the amount of crude oil cracking gas resources has been calculated. The source of crude oil in paleoreservoir is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Solid bitumen is widely seen in Changxing formation reservoir, which is the direct product of crude oil cracking, and the cracking of crude oil has been completed before the tectonic uplift and deformation in this area. Therefore, reservoir asphalt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distribution of paleooil layers. According to the vertical and plane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asphalt, 7 reliable paleoreservoirs and 4 possible paleoreservoirs are determined. The crude oil accumulated in this area was 6.14 脳 10 ~ (8) t and the corresponding cracking gas was 3 807.08 脳 10 ~ (8) m ~ (3). It is far larger than the proven reserves of natural gas in the present gas field, which indicates that crude oil cracking gas can provide sufficient gas source. It is further proved that the natural gas is mainly crude oil cracking gas. The carbon isotope 未 ~ (13) C value of kerogen in source rocks of different layers is compared with the bitumen of Changxing formation reservoi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source bed and TOC data are combined.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crude oil mainly comes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Upper Permian Wujiaping formation with the type II of organic matter, followed by the source rocks of Changxing formation / Dalong formation, which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Guangyuan-Nanjiang-Tongjiang area.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contribution of this set of source rocks can not be ignored in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2011ZX05005-003-009HZ)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0 引言2003年以来,四川盆地的东北部(川东北)的二图1 川东北地区长兴期沉积相展布与主要气田的位置分布Fig.1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locations of main gas fields of Changxing Form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叠系-三叠系的礁、滩碳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罗毅;张学丰;;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10年03期
2 谢增业,魏国齐,李剑,杨威,张林;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沥青与天然气成藏过程[J];天然气工业;2004年12期
3 郭彤楼;;元坝深层礁滩气田基本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J];天然气工业;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立恒;;普光气藏长兴组-飞仙关组沥青定量化及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马永生;周国源;戴金星;;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H_2S气藏特征与TSR对烃类的消耗作用[J];沉积学报;2006年02期
3 赵兴齐;陈践发;张铜磊;刘岩;吴雪飞;刘娅昭;刘芬芬;;川东北地区普光2井飞仙关组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J];沉积学报;2012年02期
4 郭利果;田辉;靳永斌;甘华军;肖贤明;;原油裂解成气反应机理、介质影响因素与判识评价[J];地球化学;2008年05期
5 李吉君;卢双舫;薛海涛;胡国艺;谢增业;徐庆霞;;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运聚效率[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6 郭彤楼;;川东北地区台地边缘礁、滩气藏沉积与储层特征[J];地学前缘;2011年04期
7 王佳;刘树根;黄文明;张长俊;曾祥亮;;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寒武系油气勘探前景[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5期
8 朱扬明;王积宝;郝芳;邹华耀;蔡勋育;;川东宣汉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地质科学;2008年03期
9 赵文智;汪泽成;王一刚;;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高效气藏形成机理[J];地质论评;2006年05期
10 秦建中;付小东;刘效曾;;四川盆地东北部气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研究[J];地质学报;2007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辉;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生成动力学模拟与成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2 门广田;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天然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3 孙玮;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过程和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存武;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岩层系超压发育演化与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5 王力;济阳和临清坳陷深层天然气成因鉴别与生成模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6 李吉君;天然气生成过程中氢同位素分馏动力学研究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7 张津海;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火山岩油气藏形成条件综合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盘昌林;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钟怡江;川东北长兴期—须家河期构造—沉积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娟;咸化环境盐类物质与有机质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英;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中国区域大气CH4垂直柱浓度时空特征[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欢;基于低碳经济的四川天然气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3 付小东;开放系统下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实验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王思仪;川东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及对储层的影响[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5 凡元芳;川东北地区普光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6 王涌泉;川东北礁滩气藏中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7 李凤;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古生界碳沥青及其与古油藏成因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王懋颉;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天然气成藏机制及模式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9 王积宝;川东北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唐群英;普光地区陆相地层石油地质综合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子同,文应初,唐杰,沈照国;四川及邻区晚二叠世沉积作用及沉积盆地的发展[J];沉积学报;1990年01期
2 谢增业,蒋助生,张英,李剑,胡国艺,王春怡,李志生,罗霞;全岩热模拟新方法及其在气源岩评价中的应用[J];沉积学报;2002年03期
3 何斌,徐义刚,王雅玫,肖龙;东吴运动性质的厘定及其时空演变规律[J];地球科学;2005年01期
4 郭彤楼;;川东北地区台地边缘礁、滩气藏沉积与储层特征[J];地学前缘;2011年04期
5 马永生,郭旭升,郭彤楼,黄锐,蔡勋育,李国雄;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J];地质论评;2005年04期
6 马永生;牟传龙;郭旭升;谭钦银;余谦;;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期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J];地质论评;2006年01期
7 马永生;蔡勋育;李国雄;;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藏基本特征及成藏富集规律[J];地质学报;2005年06期
8 牟传龙;马永生;谭钦银;余谦;王瑞华;;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J];地质学报;2007年06期
9 蔡勋育,马永生,李国雄,黄仁春;普光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冉隆辉,陈更生,张健,杨雨;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分布研究与勘探潜力分析[J];中国石油勘探;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孟军;张水昌;赵陵;刘培初;;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地质学报;2006年06期
2 高飞;;中国古油藏的分布和特点[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2期
3 武蔚文;贵州东部若干古油藏的形成和破坏[J];贵州地质;1989年01期
4 王守德;郑冰;蔡立国;;中国南方古油藏与油气评价[J];海相油气地质;1997年01期
5 韩晓东,李国会;塔中4油田C_Ⅲ古油藏及地质意义[J];勘探家;2000年02期
6 匡立春;齐雪峰;王绪龙;任江玲;唐勇;潘立君;;新疆西准噶尔布龙果尔古油藏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7 刘劲松;邹先武;汤朝阳;崔森;夏杰;甘金木;赵武强;金世超;;湘西黔东地区铅锌矿床与古油藏关系初探[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2年03期
8 李天义;何治亮;何生;周雁;孙冬胜;沃玉进;杨兴业;;中扬子北缘京山二叠系古油藏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年06期
9 赵孟军;张水昌;赵陵;刘培初;达江;;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沥青、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2期
10 文龙;项茜;刘埃平;杨天泉;梅清;;西昌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古油藏痕迹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付立新;高勇;杜玉梅;梁锋;时云珠;;麻江古油藏油气聚集与破坏机理探讨[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李厚民;毛景文;陈毓川;张长青;许虹;;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型古油藏与玄武岩铜矿化(摘要)[A];《国际有机裹体研究及其应用》短训班第十四届全国包裹体及地质流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方允鑫;廖玉宏;吴亮亮;耿安松;;催化加氢热解法运用于南盘江古油藏固体沥青-源对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葆华;李雯霞;顾雪祥;肖德长;黄增保;程文斌;陈翠华;董树义;;贵州丹寨古油藏流体包裹体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5 朱光有;张水昌;何坤;苏劲;;低地温梯度盆地原油的热稳定性与古油藏的超长寿命[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6 杨平;谢渊;汪正江;刘建清;赵瞻;卓皆文;;秀山上寒武统古油藏的发现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丁道桂;刘光祥;陈玉华;潘文蕾;瞿常博;饶丹;;江南-雪峰山前缘油气聚集及烃源对比—南方构造问题之三[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8 肖中尧;黄光辉;卢玉红;张秋茶;;一个典型来源于寒武系源岩的古油藏-塔里木盆地塔中62井志留系古油藏成因分析[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非;重庆发现海相二叠系古油藏[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2 章力;西藏首次发现古油藏带[N];中国矿业报;2001年
3 记者 李斌 尕玛多吉;西藏发现100公里古油藏带[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腾格尔 李武 蒋启贵;加强川西下寺古油藏研究[N];中国石化报;2007年
5 熊和生;油气与金属本是同“根”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大飞;雪峰隆起北缘海相古油气巨量富集的陆内构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宋到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布龙果尔泥盆系古油藏形成与破坏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陈玲;华南麻江海相古油藏沥青Re-Os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油藏形成和破坏时代的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俊先;川东北地区古油藏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研究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凤;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古生界碳沥青及其与古油藏成因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刘慧卿;贵州石头寨古油藏流体包裹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吴程峗;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及伴生古油藏中的有机质—来源、演化及联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周锋;江南隆起北缘油气成藏带解剖及成藏规律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52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5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