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裂后岩浆活动中岩床复合体的特征:以南海北部和南极西罗斯海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27 22:28

  本文关键词: 南海北部 西罗斯海 地震识别 岩床复合体 出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于蕴含着潜在的油气勘探和资源储藏信息,岩床复合体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研究。本文基于南海北部三维地震资料以及南极罗斯海地区二维多道地震资料,对岩床复合体的形态特征及分布进行分析,对两个地区岩床复合体的形成时间进行判断,阐述岩床复合体的侵位机制。研究发现,岩床复合体代表性产状除了菱形、碟形及复合型外,还存在沿着层位平行侵入的板状,推测它可能是夭折了的岩床侵入体,以及由几个小型岩床堆叠而成的透镜状岩床复合体。分布上,南海北部岩床主要发育于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三维工区西部,东部只零星可见;南极西罗斯海岩床主要发育于西北角的阿黛尔盆地内。根据岩床上覆的强制褶皱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推测南海北部岩床复合体的形成时间为早中新世(15.5 Ma),海底扩张结束之时。残余岩浆将盆地内裂谷时期形成的断层作为岩浆运移的通道,并最终在断层终点处即下中新统近海相砂泥岩地层中实现侵位。南极西罗斯海岩床复合体的形成时间则非常晚,不早于5.5 Ma。该区这期岩浆活动可能与构造作用无关,而是受到冰川消融的影响。研究发现岩床复合体内部的岩床个体互相供给,即深部的大岩床为上覆浅层的小岩床提供岩浆供给,并且互相组合,形成大的岩床复合体。然而,每个岩床复合体则可能由不同的岩浆供给发育而成。
[Abstract]:Because of the potentia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resource storage information, the rock bed complex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two-dimensional multi-channel seismic data of the Ross Sea area, Antarctica.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rock bed complex are analyzed, the formation time of rock bed complex in two areas is judged, and the emplacement mechanism of rock bed complex is expounded. In addition to the rhombic, dish and composite types, the typical occurrence of the rock bed complex is also a plate-like intrusion parallel to the horizon, which suggests that it may be a dead intrusive body of the rock bed. And the lenticular rock bed complex composed of several small rock beds. The rock bed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Baiyun sag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and only sporadically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west Ross sea rock bed in Antarctica i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Adele basin in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Antarctica.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 of forced fold combination on the rock bed.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rock bed complex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 15.5 Mag in the early Miocene and at the end of the undersea expansion. The residual magma takes the faults formed during the rift period in the basin as the passage of magma migration. Finally, emplacement was realized at the end point of the fault, that is, the Lower Miocene offshore facies sand and mudstone strata.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West Ross Sea complex in Antarctica was very late. No earlier than 5.5 Ma. the magmatic activity in this area may not be related to tectonism but influenced by the melting of glaci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individual beds within the rock bed complex supply each other. In other words, the deep large rock beds provide magma supply to the small beds of the overlying shallow strata, and combine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a large rock bed complex. However, each rock bed complex may be developed from different magma supplies.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基金】:“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东亚大陆边缘现代地质过程与致灾机理”(GASI-GEOGE-05)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专项资金项目“由罗斯海岩浆活动分布研究西南极裂谷系统特征”(14260-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南极西罗斯海新生代岩浆活动时空分布及其指示意义”(17090041) 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海洋-航空重力仪研制”(2011YQ12004505) 极地专项“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CHINARE2017-01-03;CHINARE2017-04-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极罗斯海陆架盆地幕式张裂构造和过程的时空变化研究”(41576069)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P736
【正文快照】: 0引言含油气盆地中发育着对油气勘探和资源储藏都非常重要的岩床复合体。尽管可能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由于它们影响地震成像及深部目标储层的钻探(Planke et al.,2000;Aresher et al.,2005),岩床复合体还是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全球范围内沉积盆地中的岩床复合体已经被广泛研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国庆;;现状堪忧的罗斯海[J];海洋世界;2010年10期

2 扈传昱;潘建明;张海生;于培松;薛斌;;南极普里兹湾外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组成变化及其与罗斯海对比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5期

3 周立君;罗斯海中南极西部冰盖系统的晚更新世—全新世后退:沉积学和地层学特征[J];海洋地质动态;2000年02期

4 R.Geletti;M.Busetti;王威;;南极洲罗斯海西部的双层海底模拟反射层[J];世界地震译丛;2013年Z1期

5 刘长建,毛华斌,陈荣裕,王东晓;南海北部海洋温、盐调查研究——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观测[J];热带海洋学报;2005年01期

6 刘玉龙;王启;;南海北部海峡热输送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7 仇德忠,杨天鸿,郭忠信;夏季南海北部一支向西流动的海流[J];热带海洋;1984年04期

8 赵泉鸿,汪品先,张清兰;南海北部陆架底质中介形虫的分布[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6年05期

9 吴正,廖秉良,金志敏,冯文科;晚更新世末期南海北部陆架的古地理探讨[J];地理学报;1993年06期

10 李立;南海北部沿岸冬季水位亚潮波动特征研究[J];热带海洋;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石慧;蔡旭晖;宋宇;;南海北部海面风场和平均海流场模拟[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汪洋;;南海北部边缘地壳成分及流变学非均匀性[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韦振权;易海;帅庆伟;钱星;林珍;张莉;;南海北部西沙-双峰海域构造分区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吴时国;董冬冬;袁圣强;张功成;;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含油气系统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昌范;张海启;;我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资源前景展望[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6 刘鸿;栾锡武;;南海北部磁静区成因及构造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高金耀;张涛;谭勇华;刘俊;汪俊;;南海北部洋陆分界与重、磁异常分布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俊峰;;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在三分量磁测资料中的反映[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钟敬忠邋通讯员 廖庆玉;琼粤海事首次南海北部联合巡航[N];中国水运报;2008年

2 徐海 李洁尉;南海北部深水区发现大气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3 记者 罗茜 通讯员 徐海;“实验3”号船南海北部开放航次再度起航[N];中国海洋报;2006年

4 徐海 李洁尉;珠江冲淡水东扩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广东科技报;2011年

5 通讯员 李洁尉 徐海 容英光;建设开放型海上观测共享平台[N];广东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守军;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张峤;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3 高金尉;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丁扬;南海北部环流和陆架陷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陈蔚芳;南海北部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季节变化及其调控过程[D];厦门大学;2008年

6 王霄飞;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宫响;南海北部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特征的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吴仕虎;南海北部中生代陆缘海盆地沉积演化过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仁杰;罗斯海陆架15ka以来古海洋学演化[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

2 袁梁英;南海北部营养盐结构特征[D];厦门大学;2005年

3 李友开;内孤立波反射与相互作用实验及南海北部内孤立波传播特征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于博;南海北部内孤立波能量和水体输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栾坤祥;南海北部海底峡谷识别方法构建与峡谷特征分析[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

6 张晓飞;南海北部海洋雾状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2年

7 喻涛;南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有机质的来源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8 张R,

本文编号:1469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69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e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