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细粒沉积岩为例
本文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 岩相 纹层 渤海湾盆地 古近系 出处:《地质学报》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细粒沉积岩岩相研究是烃源岩和页岩油、致密油储层研究的重要基础,鉴于我国陆相断陷湖盆环境多变和细粒沉积岩类型多样、岩石组合类型复杂的特点,需要进行细粒沉积岩岩相分类。以渤海湾盆地南部古近系细粒沉积岩发育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厘米级岩芯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等技术,研究细粒沉积岩基本特征。陆相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可以按照(1)宏观岩芯精细观察描述,归纳垂向岩石类型组合;(2)分析沉积微环境;(3)对不同岩石类型组合进行X射线全岩矿物衍射和TOC测试,划分岩石类型和岩相大类;(4)微观镜下剖析纹层叠置关系;(5)分析成因和形成机制,对岩亚类细分等5步进行。岩相大类划分要简洁,是为满足油田勘探工作易于操作、建立与常规测井资料之间关系等要求;亚类细分是便于研究微观源储关系、分析沉积微环境和储层微观结构等。
[Abstract]:The lithofacies study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study of source rocks, shale oil and tight oil reservoirs. In view of the changeable environment of continental faulted lacustrine basin in China and the variety of fine sedimentary rock types, the types of rock assemblage are complex. The development of Paleogene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southern Bohai Bay Basin is studi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are studied by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The fine sedimentary lithofacies of continental faulted lacustrine basin can be described according to the macroscopic core. Inducting vertical rock type assemblage; 2)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microenvironment; (3) X-ray whole rock mineral diffraction and TOC test are carried out on different rock type assemblages, and rock types and lithofacies are classified. 4) dissecting the stacking relation of grain under microscopic microscope; (5) to analyze the genesi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o subdivide the rock subclasses into five steps. The classification of large lithofacies should be concise,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asy operation of exploration work in oil fields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conventional logging data. Subclass subdivision is convenient to study micro source-reservoir relationship and to analyze sedimentary microenvironment and reservoir microstruc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7210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14CB239102)联合资助成果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72107)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编号2014CB239102)联合资助成果。岩相是沉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层评价中的重要参数,在固体矿产地质及石油地质研究中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开展,细粒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世春;陈天成;白彬珍;秦红祥;陈军海;;玉北古近系膏泥层地应力分布规律探索[J];石油钻探技术;2013年01期
2 袁淑琴;王书香;纪建峥;张洪娟;王洪彪;赵宇超;;歧南次凹及其邻区古近系物源特征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年10期
3 郑莲慧;单钰铭;尹帅;王倩倩;刘嫣;;塔里木X区古近系膏泥岩层力学性质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28期
4 王瑞菊;邓宏文;郭建宇;;珠一坳陷古近系典型凹陷类比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1期
5 徐长贵,赖维成;渤海古近系中深层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2005年04期
6 薛海涛;许淼;徐庆霞;王泽淼;;虎林盆地古近系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刘成鑫;纪友亮;罗顺社;高振中;;孤东地区古近系储层成因类型及其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年06期
8 查明;陈中红;;山东东营凹陷前古近系水化学场、水动力场与油气成藏[J];现代地质;2008年04期
9 曹树春;刘春成;;古近系储层开发地震研究思路和实践——以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为例[J];天然气工业;2007年S1期
10 高志军;焦叶红;范士彦;张心彬;;伊宁盆地古近系底界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分析[J];中国煤炭;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振强;金成洙;;龙江-肇州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岩相条件分析[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伟同;刘耕武;陈钦保;;应该重视当阳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问题的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闫伟;;垦利6区块古近系沉积相特征[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4 张善文;王永诗;;济阳坳陷古近系深部油气成藏与勘探[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5 施继锡;余孝颖;;未熟—低熟油流体特征——以济阳坳陷古近系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乐强;济阳坳陷古近系—新近系地层油藏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曾清波;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控藏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郭建宇;惠州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及隐蔽油气藏勘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王瑞菊;珠一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隐蔽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周磊;冀中坳陷古近系中深层优质储层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卉;关中盆地古近系沉积特征与古地理特征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宋俊杰;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春光区块古近系沉积相研究及地层岩性圈闭预测[D];长江大学;2015年
3 杨罗万;辽河东部凹陷北部地区古近系及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区带优选[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4 张婕;济阳坳陷长堤地区古近系地层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5 侯典吉;辽东湾地区辽西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层序充填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庄红红;塔西南叶城凹陷古近系沉积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7 王雪;准噶尔盆地春光区块古近系第四砂组岩性圈闭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8 赵亮;深县凹陷古近系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9 董秀超;方正断陷白垩系—古近系储层特征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10 李克冰;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古近系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本文编号:1471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7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