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S油田三角洲相储层隔夹层及剩余油挖潜研究
本文关键词: 隔夹层 层次结构分析 剩余油分布 三角洲相 渤海湾盆地 出处:《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有效指导S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基于构型层次结构分析,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了隔夹层展布特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层组间隔夹层、小层间隔夹层、砂层间隔夹层及层内物性夹层4个层级;按岩性可划分为泥质隔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隔夹层3类;河口坝内部物性夹层表现为顺物源的"前积式"和垂直物源的"上拱式"展布样式;稳定分布的层内物性夹层可形成渗流屏障,影响注入水运移,进而控制剩余油分布。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guide the potential tapping of remaining oil in the middle and high water-cut period in S oilfield, the core, logging and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re synthetically appli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figuration hierarchy structur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y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laye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sand interval intercalation, small intercalation intercalation, sand intercalation intercalation and physical intercalation. According to litholog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muddy intercalation, physical intercalation and calcareous intercalation. The intercala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estuarine dam is characterized by "forward product" and "upper arch" of vertical material source. The physical intercalation with stable distribution can form seepage barrier, which affects the migration of injected water, and then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
【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海上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及综合调整油藏工程技术示范”(编号:2011ZX05057-001)
【分类号】:P618.13;TE31;TE327
【正文快照】: 刘超,李云鹏,刘宗宾,等.渤海湾盆地S油田三角洲相储层隔夹层及剩余油挖潜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3):26-33.LIU Chao,LI Yunpeng,LIU Zongbin,et al.Research on interlayers and remaining oil of delta facies reservoir in S Oilfield,Bohai BayBasi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莎莎;何建红;汤军;;甲油气田W组隔夹层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06期
2 梁劳劳;谢润成;;多维模糊识别方法在隔夹层判别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3 甘宁;张亮;魏华彬;王雷;金国钰;尚小峰;;井楼油田一区核三段Ⅲ5-11小层隔夹层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30期
4 王筱文;;提高坨A块隔夹层识别精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10期
5 丁明花;宗宝智;丁明祥;范爱霞;王荣军;刘秀珍;;监测资料在文15块隔夹层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年18期
6 赵敏;李克永;杨剑;李长忠;李文厚;;黄陵地区隔夹层发育特征及对储层影响[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7 杨帆;廖茂杰;王谦;刘文强;陈胜;;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隔夹层——以塔中4油田为例[J];国外测井技术;2014年02期
8 杨帆;廖茂杰;王谦;刘文强;陈胜;;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隔夹层——以塔中4油田为例[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4期
9 张吉,张烈辉,胡书勇;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4期
10 周国文;谭成仟;郑小武;朱新喜;王玉生;韦旺;;H油田隔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J];石油物探;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勇;国景星;;辫状河沉积相隔夹层层次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模式——以大芦家地区馆三段为例[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安东;周瑶琪;钟建华;仲岩磊;;孤岛油田隔夹层成因、识别及对开发影响研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葳;袁琳;彭勃;;对杏北油田葡一组沉积储层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特征的解剖与认识[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熊光勤;徐建政;;陈堡油田K_2t_1~3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与利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亚峰;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地质建模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陈晓霞;辽河坳陷杜84块兴Ⅱ油层组隔夹层识别与表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黄成刚;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Ⅰ组隔夹层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王健;储层隔夹层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杨玉茹;渤中25-1南油田浅水三角洲相储层隔夹层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王安东;河流相储层隔、夹层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李德志;不同沉积方式下层内渗透率变化和隔夹层分布特点及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8 甘宁;楼浅一区Ⅲ油组沉积微相研究及隔夹层识别[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9 薛辉;N-Konys油田白垩系下达乌尔组M-Ⅱ储层测井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10 薛永强;木146区块剩余油及精细挖潜对策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81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8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