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三维孔隙结构数值重建

发布时间:2018-02-03 05:29

  本文关键词: 含天然气水合物 沉积物 孔隙结构 分布模式 模拟退火法 数值重建 特征化分析 出处:《天然气工业》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三维孔隙结构重建是揭示沉积物内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的基础和前提。在现有的数值重建方法中,模拟退火法被广泛应用。为使该方法的重建结构更加接近于实际,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所构建的数值重建模型能够纳入沉积物颗粒形状(包括圆球状、椭球状、扁球状、长扁球状、片状和针状)、尺寸分布(如正态分布)以及水合物分布模式(如胶结状、悬浮状或颗粒状)等重要结构与统计信息,并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对含水合物沉积物的三维孔隙结构进行了数值重建。最后,对重建的沉积物(不含水合物)孔隙结构进行特征化分析,可获得沉积物内孔隙率和孔径分布等信息;对重建的含水合物沉积物孔隙结构进行特征化分析,可获得各组分体积分布及其截面平均体积分数沿x轴方向的分布曲线等信息。结论认为:所开发的数值重建模型能够重建出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的含水合物沉积物三维孔隙结构,且能揭示水合物分布模式对沉积物孔隙内水(或冰)和天然气空间分布的影响。
[Abstract]:Three-dimensional pore structure reconstruction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to revea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hydrate in sediments. The simulated annealing method is widely used. In order to make the reconstruction structure closer to reality, the numerical reconstruction model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hape of sediment particles (including spherical shape). Important structures and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ellipsoid, flat globular, long flat globular, flaky and needle-shaped, size distribution (such as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hydrate distribution patterns (such as cemented, suspended or granular). The improved model i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three-dimensional pore structure of hydrate sediment. Finally,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reconstructed sediment (without hydrate) is characterized. The information of porosity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n sediment can be obtained.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reconstructed hydrate sediment was characterized. The information of the volume distribution of each compon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curve of the average volume fraction of each component along the x axis can be obtained. The developed numerical reconstruction model can reconstruct the three-dimensional pore structure of hydrate sediment which is close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t can also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hydrate distribution model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or ice) and natural gas in sediment pores.
【作者单位】: 载运工具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交通大学;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51206171)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LLEUTS-201608)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沉积物孔隙结构重建是天然气水合物介观孔(或颗粒)尺度模型的基础和前提,其重建方法有实验和数值两种:实验方法是借助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或X-CT等高分辨率仪器对沉积物进行二维或三维成像[1-3],该方法受实验设备价格、样本制备要求、实验操作人员技能与仪器分辨率等条件的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艳玲;;孔隙结构分形维数测试与应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9期

2 周南翔;石勇;王寿庆;;油层孔隙结构分析的模糊数学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4年05期

3 李合莲;陈家军;杨建;;松散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及统计特性[J];工程勘察;2009年10期

4 孟巧荣;赵阳升;胡耀青;冯增朝;于艳梅;;焦煤孔隙结构形态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3期

5 陈亮;谭凯旋;刘江;曾晟;;新疆某砂岩铀矿含矿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6 杨永良;李增华;季淮君;彭英健;刘震;;煤中可溶有机质对煤的孔隙结构及甲烷吸附特性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3年04期

7 蔡忠;王伟锋;侯加根;;利用测井资料研究储层的孔隙结构[J];地质论评;1993年S1期

8 汪伟英;原油组分、孔隙结构对自吸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年06期

9 马新仿,张士诚,郎兆新;用分段回归方法计算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张旭阳;杨青;侯文峰;岳小军;周琦;;不同孔隙结构砂砾岩储层水驱油效率评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桂莲;李德建;何满潮;杨国兴;台启民;;岩石吸水特性及其孔隙结构变化研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中言;方华;白武明;;砂岩孔隙结构的图象分析及其物理意义[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陈红宇;范明;陈伟钧;;压汞法、气体吸附法联合测定岩石的孔隙结构[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张元中;孟英峰;;非均质多孔介质孔隙结构与声波速度的关系[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唐刚;晏信飞;杨志芳;曹宏;;致密砂岩孔隙结构CT成像及等效速度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肖立志;朱国钦;高守双;金振武;;核磁共振新技术在岩芯分析中的应用[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7 马灵涯;朱建喜;袁鹏;朱润良;何宏平;;有机改性铝柱撑蒙脱石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斯春松;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二叠统一下三叠统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李景岩;杏南开发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殷艳玲;低渗透砂岩油藏孔隙结构及水驱油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张静平;腐泥型有机质孔隙结构及吸附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任晓娟;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与流体微观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合明;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和网络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张晓辉;韩城矿区构造煤孔隙结构多尺度下的精细表征[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3 郭红光;复杂断块油层中高含水期岩心孔隙结构的网络模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聂晶;应用测井资料分析微孔隙结构的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5 张创;高邮凹陷沙埝南—花庄地区阜三段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程伟;储层微观结构的随机模型及其渗流规律的数值模拟[D];武汉工业学院;2012年

7 杨珂;微观剩余油仿真模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8 郝敬华;文13东储层特征及对注水开发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9 吴长辉;B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刘延莉;新疆三塘湖盆地二叠系、侏罗系储层地质学[D];西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865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4865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1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