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坊北-顺宁地区长6-长9致密油储层成岩-成藏耦合研究
本文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度恢复 成藏期次 致密砂岩 出处:《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储层致密与成藏时间先后认识存在3种观点:(1)先成藏后致密;(2)先致密后成藏;(3)边致密边成藏。本文通过铸体薄片、常规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测温、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包裹体荧光光谱分析等分析化验手段,对研究区长6-长9油层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及成藏史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演化的影响,恢复了储层致密化的历史过程,进而确定研究区长6-长9油层组致密砂岩致密-成藏的先后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区长6-长9油层组致密砂岩发生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演化到中成岩A。成岩序列为:压实作用-绿泥石膜-泥晶方解石-硅质-亮晶方解石-伊利石-颗粒溶蚀-油气充注。(2)储层原始孔隙度约35.4%;压实减孔率介于49.80%-61.64%,压实剩余孔隙度介于13.52%-17.85%,压实后储层尚未致密。胶结减孔率介于26.87%-31.65%,说明强烈的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的主因,胶结作用使储层进入致密状态;溶蚀增孔率介于6.86%-10.78%,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但未能改变储层致密的性质。(3)研究区长6-长9油层组致密砂岩油藏充注是一个漫长且连续的过程,主成藏期为130~110Ma(早白垩世末)。(4)中侏罗世-晚侏罗世,长9、长8、长7、长6储层先后达到致密(φ=12%);早白垩世大量油气充注成藏,此时孔隙度降至12%以下,反映主要成藏期各套储层均已经致密,为先致密后成藏。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sandstone reservoir in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has been recognized in terms of three viewpoints: 1: 1) first, then 2) first, then 3)) the formation of sandstone reservoir at the same time (3) through casting thin slice, conventional thin section,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sandstone reservoir in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By means of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of fluid inclusions, laser Raman analysis of inclusions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analysis of inclusions, the diagenesis types, diagenetic evolution and accumulation history of tight sandstone in Chang6Chang9 oil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were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he influence of compaction, cementation and dissolution on pore evolution of reservoir is calculated quantitatively,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reservoir densification is rest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nse sandstone densification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in Chang6Chang9 reservoir formation is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action, cementation and dissolution of tight sandstone in Chang6Chang9 reservoir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occur, such as diagenesis, cementation and dissolution, etc. The diagenetic sequence is as follows: compaction-chlorite film-mudstone calcite-siliceous calcite-Illite-Illite-dissolution-oil and gas filling. The residual porosity is between 13.52 and 17.85, and the reservoir is not compact after compaction. The cementation porosity is between 26.87 and 31.65,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trong compac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tight reservoir. Cementation causes the reservoir to enter a dense state, the dissolution increases porosity between 6.86 and 10.78, and the dissolution improves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but fails to change the tight nature of the reservoir.) it is a long and continuous process for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of Chang 6- Chang 9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to be filled. The main reservoir forming period was 130U 110Ma (late early Cretaceous), middle Jurassic-Late Jurassic, Chang 9, Chang 8, Chang 7, Chang 6 reservoirs reached density successively (蠁 ~ (12)), and early Cretaceous a large amount of oil and gas was filled and formed, and the porosity decreased to below 12%. It reflects that all sets of reservoirs in the main reservoir forming period are already dense, which is the first dense reservoir and then the later reservoir formati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建;康毅力;桑宇;李前贵;;致密砂岩天然气扩散能力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2 朱伯靖;刘旭耀;程惠红;柳畅;刘善琪;任天翔;李永兵;石耀霖;;致密砂岩水压瞬态致裂液化格子波尔兹曼及有限元数值研究[J];地震;2013年04期
3 谷会霞;魏玉堂;杜晓;代国祥;;录井新技术在致密砂岩油气层评价中的应用[J];吐哈油气;2012年04期
4 辜思曼;孟英峰;李皋;罗成波;李盼;;气体钻井中致密砂岩流固耦合实验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3年03期
5 张矿生;樊凤玲;雷鑫;;致密砂岩与页岩压裂缝网形成能力对比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14期
6 林海;曾立军;万有余;熊廷松;谭靖媈;;南翼山Ⅴ油层组措施改造浅谈[J];青海石油;2009年04期
7 任剑;张刚;刘万明;王薇;屈红军;董治斌;李敏;;定边罗庞塬地区长8油层组双物源对石油分布的控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8 王金琪;中国大型致密砂岩含气区展望[J];天然气工业;2000年01期
9 邓平;王丙寅;李玉勤;马红;;地化录井技术在永安油田致密砂岩油气层评价中的应用[J];录井工程;2012年04期
10 ;辽河油田致密砂岩勘探呈现良好潜力[J];录井工程;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游利军;谢婷;康毅力;;致密砂岩水相渗吸行为对环境变化的响应[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孙先达;李宜强;;利用激光共聚焦研究泥岩和致密砂岩中有机质组分分布[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3 李鹏;康毅力;游利军;雷鸣;疏壮志;;致密砂岩液相毛细管自吸调控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赵靖舟;曹青;白玉彬;李军;王晓梅;;论致密砂岩大油气田成藏模式[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5 陈明君;康毅力;游利军;;饱和水致密砂岩电学参数对有效应力变化的响应[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马静;陈全红;朱静;王若谷;刘溪;;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点[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何东博;应凤祥;;利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技术评价和预测储层[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李文厚;梁积伟;王起琮;赵虹;王岚;刘昊伟;;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1油层组浊流沉积与油气的关系[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李忠;韩登林;寿建峰;;沉积盆地成岩作用系统及其时空属性[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曹青;刘林玉;柳益群;李红;;西峰油田白马南地区长8_1储层的成岩作用[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师啸 通讯员 杨传宏;吐哈油田致密砂岩检测获突破[N];中国石油报;2010年
2 记者 许忠 通讯员 何兰丰;压开致密砂岩 扩大油气“出口”[N];中国石油报;2012年
3 记者 郑干臣;河南油田发力致密砂岩油气[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特约记者 黄延兵;华北油区首口致密砂岩水平井打出高水平[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郝随穗 孙黄军;瓦窑堡采油厂长二油层注水开发成效显著[N];延安日报;2011年
6 记者 杜中闻 通讯员 张新华;西部钻探氮气钻井平均钻速提十倍[N];中国石油报;2012年
7 徐晓峰;河南油田非常规勘探路径明朗[N];中国石化报;2012年
8 张抗;致密油气藏:摘得到的桃子[N];中国石化报;2012年
9 本报通讯员 李江辉 梁子波;为持续稳产提供强力技术支撑[N];科技日报;2012年
10 记者 郑干臣 通讯员 杨林;河南油田 洛阳—伊川盆地屯2井开钻[N];中国石化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苏里;陕北地区Y油田A井区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油目的层优选与数值模拟[D];西北大学;2016年
2 马瑶;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3 李爱荣;低渗、超低渗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朱童;镇北—环江地区长4+5油层组砂体分布、成因及有利区预测[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犟;鄂尔多斯盆地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朱世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2油层组储层发育的沉积成岩机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昌勇;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构造演化与长8~长6油层组沉积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朱宗良;老君庙油田古近纪L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李海燕;还原成岩作用对海洋沉积物磁记录的影响及其环境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长旭;纸坊北-顺宁地区长6-长9致密油储层成岩-成藏耦合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7年
2 李旭;基于LBM的致密砂岩渗流模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丁世村;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致密砂岩油气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赵红蕾;低孔渗致密砂岩裂缝的常规测井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于承朋;樊家区块致密砂岩油藏水平井钻井设计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6 张来功;地应力及天然裂缝对致密砂岩水压致裂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谭春剑;山西临汾大吉6井区煤层上下致密砂岩储层特征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8 吴需要;致密砂岩渗透率与电学参数的关系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9 王欢;致密砂动、静态岩石物理特征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10 王超;川西蓬莱镇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评价及气水微观赋存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503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03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