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河北省北部页岩样品纳米级孔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8-02-16 12:34

  本文关键词: 页岩气 孔隙结构 TOC 黏土矿物 比例关系 出处:《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页岩孔隙结构影响到页岩气资源前景乃至后期开发工程,其中纳米级孔隙是主要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层系23件黑色页岩样品,对其物质组成和小于100nm孔隙的结构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石炭系—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样品的总有机碳(TOC)平均含量低于上元古界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样品,黏土矿物含量普遍高于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并含有大量高岭石,平均孔比表面积和孔容由高到低依次为洪水庄组、下马岭组、山西组和太原组。黏土矿物含量、种类和TOC均显著影响到页岩的孔隙结构:在TOC2%、2%~4.58%和4.58%3个分布段,页岩样品孔比表面积和孔容与黏土矿物含量之间分别呈正相关关系,与TOC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当TOC含量4.58%时,TOC含量变化对孔隙结构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当TOC含量2%时,黏土矿物含量和种类对孔隙结构的影响更为明显,其中以伊利石含量的影响为主,高岭石含量的影响较小。发现TOC含量/黏土矿物含量之比与孔比表面积和孔容的相关性良好,指示与有机质丰度增高引起的孔比表面积和孔容变化相比,黏土矿物含量增高对孔隙结构的改善效应更为明显,两者的分布关系也是孔隙结构的重要指示影响因素和表征。研究认为,山西组和太原组页岩孔隙结构受黏土矿物特征影响较大,下马岭组和洪水庄组页岩孔隙结构则更多地受到TOC含量的影响。
[Abstract]:The pore structure of shale affects the prospects of shale gas resources and even the later development projects, among which nanometer pore i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23 black shale samples from different layer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in the samples of the Carboniferous Permian Shanxi formation and Taiyuan formation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samples of the Upper Proterozoic Fumuzhuang formation and the Lower Maling formation. The clay mineral content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ongzhuang formation and the Xiamaling formation, and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kaolinite. The average por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from high to low are in the order of the Fongzhuang formation, the Xiamaling formation, the Shanxi formation and the Taiyuan formation. Species and TOC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pore structure of shale: in the three distribution segments of TOC _ 2 and TOC _ 2, the por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 shale sampl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lay content,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C content. When the content of TOC is 4.58, the effect of the content of TOC on pore structure is more obvious, but when the content of TOC is 2, the effect of clay content and species on pore structure is more obvious, especially the content of Illite. The effect of kaolinite content on the content of kaolinite is small. It is found that the ratio of TOC content to clay content has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por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indicating that the ratio of TOC content to clay conte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change of por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caused by the increase of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The effect of the increase of clay mineral content on the improvement of pore structure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also an important indicator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re structure. The shale pore structure of Shanxi formation and Taiyuan formation is greatly affected by clay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while the shale pore structure of Xiamaling formation and Hongzhuang formation is more affected by TOC content.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U13612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530314)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艳玲;;孔隙结构分形维数测试与应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9期

2 周南翔;石勇;王寿庆;;油层孔隙结构分析的模糊数学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4年05期

3 李合莲;陈家军;杨建;;松散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及统计特性[J];工程勘察;2009年10期

4 孟巧荣;赵阳升;胡耀青;冯增朝;于艳梅;;焦煤孔隙结构形态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3期

5 陈亮;谭凯旋;刘江;曾晟;;新疆某砂岩铀矿含矿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6 杨永良;李增华;季淮君;彭英健;刘震;;煤中可溶有机质对煤的孔隙结构及甲烷吸附特性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3年04期

7 蔡忠;王伟锋;侯加根;;利用测井资料研究储层的孔隙结构[J];地质论评;1993年S1期

8 毛志强,谭廷栋,林纯增,王青;完全含水多孔岩石电学性质及其孔隙结构实验研究[J];石油学报;1997年03期

9 汪伟英;原油组分、孔隙结构对自吸的影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年06期

10 马新仿,张士诚,郎兆新;用分段回归方法计算孔隙结构的分形维数[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桂莲;李德建;何满潮;杨国兴;台启民;;岩石吸水特性及其孔隙结构变化研究[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中言;方华;白武明;;砂岩孔隙结构的图象分析及其物理意义[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陈红宇;范明;陈伟钧;;压汞法、气体吸附法联合测定岩石的孔隙结构[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张元中;孟英峰;;非均质多孔介质孔隙结构与声波速度的关系[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张建华;张金喜;刘英;;不同含气量的混凝土孔隙结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孙蔷;张向倩;陆安慧;;核壳限域空间内纳米炭球孔隙结构的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7 唐刚;晏信飞;杨志芳;曹宏;;致密砂岩孔隙结构CT成像及等效速度预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三专题论文集[C];2013年

8 张璨;郭德勇;;构造煤的孔隙结构及对CH_4的吸附性研究[A];瓦斯地质研究进展2013[C];2013年

9 郝耐;王永亮;毛灵涛;刘庆;;基于压汞法的煤岩孔隙结构实验研究与分形特性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肖立志;朱国钦;高守双;金振武;;核磁共振新技术在岩芯分析中的应用[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斯春松;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二叠统一下三叠统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季淮君;可溶有机质对煤层瓦斯储运特性影响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张静平;腐泥型有机质孔隙结构及吸附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郑江韬;低渗透岩石的应力敏感性与孔隙结构三维重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5 方宁;铝用炭阳极孔隙结构及成型裂纹形成机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6 张新春;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开发参数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7 刘超;酸浸条件下氧化铜矿岩散体孔隙结构及渗流演化规律[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8 李想;铝用碳阴极孔隙结构及钠渗透—膨胀—蠕变过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景岩;杏南开发区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殷艳玲;低渗透砂岩油藏孔隙结构及水驱油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经伟;农业恢复措施对黑土母质发育的新成土土壤结构性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张憧;低渗透煤层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及力学性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3 吴树海;透气钢的制备及性能分析[D];华侨大学;2016年

4 张秋生;低—中阶煤及煤系泥页岩吸附性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王治洋;超临界CO_2与煤流固耦合的煤岩物性演变及其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魏远;潞安矿区3~#煤层构造煤孔隙结构与瓦斯解吸特性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7 张成旺;粉炭再生制备成型活性炭的孔隙结构调控[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宋珈萱;鄂尔多斯盆地M区延长组长6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定量评价[D];西北大学;2016年

9 王合明;多孔介质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和网络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张淑婷;D油田P油层孔隙结构类型及特征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15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15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5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