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高演化页岩微观孔隙特征

发布时间:2018-03-03 01:00

  本文选题:页岩储层 切入点:孔隙结构 出处:《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揭示高演化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及储集性能,采用全岩X-射线衍射、有机碳测定、氦气孔隙度测试、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吸附联合测定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方法,开展了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高演化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页岩比表面积介于0.46~34.70m~2/g之间,平均为12.36m~2/g,总孔容介于(0.43~11.29)×10~(-3)cm~3/g之间,平均为4.65×10~(-3)cm~3/g,孔径以小孔(2~10nm)为主,其次为中孔(10~50nm),小孔孔容、TOC与比表面积呈正线性关系;页岩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粒内孔、黏土矿物层间孔、黄铁矿晶间孔、构造微裂缝及成岩微裂缝7种孔隙类型,其中微裂缝全区普遍发育,四川盆地内部以粒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及有机质孔为主,四川盆地之外仅发育有机质孔,形态以不规则形、狭缝形为主,无机矿物质孔欠发育,认为两者孔隙类型的差异与有机质含量高低密切相关。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microscopic por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properties of high evolution shale reservoir, the whole rock X ray diffraction, organic carbon measurement, helium porosity test and nitrogen adsorption at low temperature were used. The micropore structure of high evolution shale of Lower Cambrian in Upper Yangtze area was developed by combined determination of high pressure mercury and adsorption and argon ion polish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shale is between 0.46 ~ 34.70 mg, with an average of 12.36 mg / g, and the total pore volume is between 0.43 ~ 11.29) 脳 10 ~ (-3) cm ~ (-1) / g, with an average of 4.65 脳 10 ~ (-3) ~ (3) cm ~ (-1) / g, and the pore size is mainly in the range of 2n ~ (10) nm), followed by the mesoporous pore volume of 10 ~ 50 nm ~ (m), and the small pore volume and TOC have a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There are seven pore types in shale, including organic pore, intergranular pore, intergranular pore of clay mineral, intergranular pore of pyrite, structural microfracture and diagenetic microfracture. The clay mineral interlayer pore and organic matter pore are dominant, only organic pore is developed outside Sichuan basin, the shape is irregular, the slit shape is dominant, and the inorganic mineral pore is underdevelop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ore typ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作者单位】: 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2021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项目(编号:P15114)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旭升;胡东风;李宇平;魏志红;魏祥峰;刘珠江;;涪陵页岩气田富集高产主控地质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年04期

2 何治亮;胡宗全;聂海宽;李双建;许锦;;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特征与“建造—改造”评价思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5期

3 刘文平;张成林;高贵冬;罗超;吴伟;石学文;张鉴;李武广;邓晓航;胡晓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控制因素及演化规律[J];石油学报;2017年02期

4 刘忠宝;高波;张钰莹;杜伟;冯动军;聂海宽;;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沉积相类型及分布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年01期

5 王淑芳;张子亚;董大忠;王玉满;李新景;胡俊文;黄金亮;管全中;;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孔隙特征及物性变差机制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年09期

6 冷济高;龚大建;李飞;李鹏;;黔东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气勘探前景分析[J];地学前缘;2016年02期

7 胡宗全;杜伟;彭勇民;赵建华;;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源-储关系——以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5年06期

8 张慧;焦淑静;庞起发;李宁;林伯伟;;中国南方早古生代页岩有机质的扫描电镜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5年04期

9 李贤庆;王元;郭曼;张吉振;赵佩;徐红卫;杨杰;王飞宇;;川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8期

10 肖贤明;王茂林;魏强;田辉;潘磊;李腾飞;;中国南方下古生界页岩气远景区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女佳;何生;郝芳;何希鹏;张培先;翟刚毅;包书景;何陈诚;杨锐;;川东南彭水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及差异性[J];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2 刘忠宝;冯动军;高波;李洪文;聂海宽;;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高演化页岩微观孔隙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7期

3 王世谦;;页岩气资源开采现状、问题与前景[J];天然气工业;2017年06期

4 游利军;康毅力;陈强;方朝合;杨鹏飞;;氧化爆裂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前景[J];天然气工业;2017年05期

5 何治亮;胡宗全;聂海宽;李双建;许锦;;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特征与“建造—改造”评价思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5期

6 吴伟;谢军;石学文;赵圣贤;季春海;胡颖;郭艳波;;川东北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前景[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5期

7 刘忠宝;高波;冯动军;崔学慧;杜伟;汪洋;李东晖;;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矿物组成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天然气工业;2017年04期

8 徐红卫;李贤庆;祁帅;周宝刚;王哲;高文杰;陈金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J];现代地质;2017年02期

9 朱彤;俞凌杰;王烽;;四川盆地海相、湖相页岩气形成条件对比及开发策略[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7年04期

10 沈仲辉;李希建;;贵州凤冈地区牛蹄塘组页岩特征及含气性[J];煤炭技术;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腾格尔;申宝剑;俞凌杰;仰云峰;张文涛;陶成;席斌斌;张庆珍;鲍芳;秦建中;;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形成与聚集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年01期

2 卢双舫;薛海涛;王民;肖佃师;黄文彪;李俊乾;谢柳娟;田善思;王森;李吉君;王伟明;陈方文;李文浩;薛庆忠;刘学峰;;页岩油评价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及研究趋势[J];石油学报;2016年10期

3 冯子齐;刘丹;黄士鹏;吴伟;董大忠;彭威龙;韩文学;;四川盆地长宁地区志留系页岩气碳同位素组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年05期

4 赵文智;李建忠;杨涛;王淑芳;黄金亮;;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成藏差异性比较与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年04期

5 聂海宽;金之钧;边瑞康;杜伟;;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源-盖控藏”富集[J];石油学报;2016年05期

6 何治亮;聂海宽;张钰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J];地学前缘;2016年02期

7 郭旭升;胡东风;李宇平;魏祥峰;刘若冰;刘珠江;燕继红;王庆波;;海相和湖相页岩气富集机理分析与思考: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和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例[J];地学前缘;2016年02期

8 姜振学;唐相路;李卓;黄何鑫;杨佩佩;杨潇;李卫兵;郝进;;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全孔径表征及其对含气性的控制[J];地学前缘;2016年02期

9 田华;张水昌;柳少波;王茂桢;张洪;郝加庆;郑永平;高原;;富有机质页岩成分与孔隙结构对吸附气赋存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年03期

10 王亮;曹海虹;;一种可能的页岩有机孔隙演化机理——以下扬子大隆组页岩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峤;;甘肃下寒武统沉积矿产区域成矿分析[J];中国区域地质;1983年05期

2 赵元龙,袁金良,郭庆军,朱立军,彭进,王平丽,杨荣军;全球中、下寒武统界线研究现状及展望[J];自然科学进展;2004年12期

3 许善任;王崇武;王二瑜;吴庚桢;黄昭碧;阙培元;蔡科儒;谭喜生;;云南下寒武统磷矿地质若干问题的探讨[J];地质论评;1984年05期

4 孙一虹;;湘西北下寒武统黑色页岩中结核的研究[J];湖南地质;1987年02期

5 赵元龙,黄友庄,毛家仁,沈志达,谢宏;华南地区中、下寒武统界线划分的几点建议[J];贵州地质;1992年03期

6 陈益平;潘家永;夏菲;郭国林;陈少华;曹双林;严兆斌;;华南下寒武统镍钼矿层中铜铅锌矿物的发现及意义[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余汶 ,徐均涛 ,伊濵英;陕西洛南下寒武统辛集组软体动物的发现[J];地层学杂志;1984年03期

8 刘德正;辽宁下寒武统对比与划分[J];地层学杂志;1986年03期

9 赵元龙,袁金良,朱立军,,陈笑媛,周丕康,周震;中国中、下寒武统界线的划分[J];贵州工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10 杨荣军;聂开省;赵元龙;;贵州剑河巴水崖、镇远朱砂凯里组研究——八郎潜在的国际中、下寒武统层型剖面的辅助剖面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元龙;袁金良;郭庆军;杨瑞东;杨兴莲;喻友艺;;我国中、下寒武统界线研究的进展及前景[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常绍泉;王国祯;金中奎;南润善;;辽东半岛南部中、下寒武统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C];1981年

3 赵元龙;袁金良;彭善池;杨瑞东;郭庆军;彭进;王约;杨荣军;;全球传统的中、下寒武统界线研究现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罗忠;张兴阳;罗平;顾家裕;崔京纲;朱如凯;;塔里木盆地巴楚—柯坪地区下寒武统低渗透白云岩储层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卢双舫;陈方文;肖红;李建青;何希鹏;;泥页岩储层有机、无机孔隙定量评价研究——以黔南坳陷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6 段凯波;熊先孝;连卫;高鹏;;贵州新华下寒武统磷矿床中稀土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0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换届暨 2013 年学术研讨会分会场[C];2013年

7 卢双舫;陈方文;肖红;李建青;何希鹏;;页岩储层有机、无机孔隙定量评价研究——以黔南坳陷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8 裴放;巴燕;王朝栋;雷正化;;河南平顶山地区下寒武统朱砂洞组地质特征及成因[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2009年

9 常超;胡文tD;陆现彩;曹剑;;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岩性特征新认识及储集性能分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10 ;附:化石描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0)[C];198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房丽君;滇东北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薛玮玮;修水地区下寒武统富铀地层特征及其铀富集的成因[D];南京大学;2017年

3 庞维华;湖南下寒武统层序地层格架与古环境演化变迁[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4 王佳;贵州桃映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5 孟晓庆;贵州及邻区下寒武统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6 杨国庆;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地震层序特征与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本文编号:1558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58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c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