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作用下油气管道设计应变计算模型
本文选题:地质灾害 切入点:油气管道 出处:《油气储运》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基于应变与基于可靠性的两种管道设计新方法的工程需要,对我国油气管道面临的断层、采空、冻土、滑坡等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土壤位移模式进行了分类总结。以断层作用下管道设计应变计算的有限元分析力学模型及设计应变经验公式为基础,将其推广到采空、冻土、滑坡等其他地质灾害类型的研究中,提出简化的管道地质灾害综合位移模型及管道设计应变计算模型,模型将地质灾害位移类比为水平面和垂直面内的断层位移形式,从而衍生出其他地质灾害形式管道应变计算方法。该方法计算精度高、效率高、适用性广,特别是满足了多种地质灾害作用下油气管道可靠性的设计需要。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engineering needs of two new pipeline design methods based on strain and reliability, the faults, cavities and permafrost faced by oil and gas pipelines in China are studied. The common geological hazards such as landslides and their soil displacement models are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mechanical model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empirical formula of design strain for pipeline design under the action of faults, it is extended to the mined and frozen soil. In the study of other geological hazards, such as landslides, a simplified comprehensive displacement model for geological hazards of pipelines and a strain calculation model for pipeline design are put forward. The model compares the displace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s to that of faults in horizontal plane and vertical plane. The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accuracy, high efficiency and wide applicability, especially for the reliability design of oil and gas pipelines under the action of va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2012E-2801-01
【分类号】:TE9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1期
2 黄春鹏,刘志逊,苏茂凯;福建省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3 ;地质灾害可防治[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4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第12卷第1~4期(总第38~41期)总目次[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5 庄延革;吉林省常见的农业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初探[J];吉林地质;2002年04期
6 刘凯,殷坤龙;重庆市区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设计[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2年02期
7 奕新;为地质灾害“把脉”——国家减灾委召开地质灾害座谈会[J];中国减灾;2002年03期
8 ;何谓地质灾害[J];资源·产业;2002年04期
9 魏丽,陈双溪,吴涛;暴雨型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4年01期
10 肖元寿,朱汉平;山区丘陵地质灾害危害与对策[J];铝加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顺泉;;湖南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意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张业成;张春山;张梁;;中国地质灾害系统层次分析与综合灾度计算[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7-28)[C];1993年
3 卢耀如;;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防治地质灾害[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4 卢耀如;;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与自然和谐共处[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5 徐卫亚;孙广忠;许兵;;论地质灾害学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6 刘传正;胡海涛;;地质灾害系统的初步探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7 徐卫亚;;地质灾害分类体系[A];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力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8 蔡立梅;周永章;石丙飞;窦磊;付伟;付善明;;地质灾害对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孟凡森;洪益青;;开滦林西区域地质灾害变形监测与治理[A];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施伟忠;;湖北省2003年地质灾害回顾及2004年主要地质灾害趋势预测[A];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研究——2004年湖北省主要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会商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大锐;重新认识地质灾害[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通讯员 刘悦 叶久德;西昌电业局战地质灾害保线路平安[N];中国电力报;2006年
3 宋为伟;云南楚雄多次成功避让地质灾害[N];中国矿业报;2007年
4 记者 郑娜 实习生 陈宁;山西斥资11.9亿整治农村地质灾害[N];发展导报;2007年
5 张健;我省预防地质灾害知识培训惠及百万群众[N];贵州日报;2007年
6 易博文邋通讯员 贺正;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全面展开[N];湖南日报;2007年
7 ;乐山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N];乐山日报;2007年
8 刘海;地质灾害涉险户住上了“放心房”[N];南充日报;2007年
9 梁建东;我省将斥巨资治理地质灾害严重村[N];山西政协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树彬;我市将投入1亿元治理农村地质灾害[N];忻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道洪;汶川震区地质灾害输沙规律与山区河流演化趋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宇;地质灾害实时监测与信息管理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韩冰;雅安地区滑坡灾害监测预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4 童广勤;三峡水库库首段斜坡变形时变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5 孟庆凯;基于3S技术的卧龙大熊猫生境地质灾害影响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6 姚丹丹;面向旅游安全的地质灾害数据协同服务技术架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武继峰;多元信息融合的交通干线地质灾害快速应急与监测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8 习建军;海底介质地震波场模拟及在典型地质灾害中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付建飞;辽宁省地质灾害的潜在性分布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10 张春山;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梅惠;地质灾害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芳芳;风险社会视野中的地质灾害及其治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章鹏;县级地质灾害管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张颖;滇西盆岭交错区公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治理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杨t,
本文编号:1566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66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