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格达山地区二叠纪以来构造应力场解析及地质意义
本文选题:博格达山 切入点:构造变形 出处:《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博格达山是现代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博格达何时隆升,对于其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较少。作者通过对博格达山地区不同时代地层中岩墙、节理、褶皱和断层等构造进行分期配套以及构造要素测量分析,认为二叠纪以来博格达山及周缘地区具有较强构造变形,构造应力场可划分为3期:二叠纪末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向,可能与后碰撞伸展作用和乌拉尔碰撞带向东挤压的远程效应有关;侏罗纪末-早白垩世最大主压应力为近南北向,与欧亚板块和拉萨地块的碰撞有关;新近纪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远程效应,博格达山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E-NE向。这些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具有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主要受欧亚板块南缘不同时期小陆块碰撞的控制,并且这些构造应力场对周缘盆地油气成藏具有一定影响。
[Abstract]:Bogda Mountain is a hot spot in modern geology, but most of the studies focus on when Bogda uplifted and less on its tectonic stress field. The folds and faults were matched by stages and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Bogda Mountains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have strong tectonic deformation since Permian.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the direction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t the end of Permian is NW,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extension of the post-collision and the remote effect of the eastward compression of the Ural collision zone; The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of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is nearly north-south,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ollision of Eurasian plate and Lhasa block, and since Neogene, due to the long-range effect of collision between Indian plate and Eurasian plate, The direction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in the Bogda Mountains is in the direction of NNE-N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ogda Mountains have multiple tectonic movements, which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ollision of small land masse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Eurasian plate. And these tectonic stress fields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he peripheral basin.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甘肃省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类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QN112);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3-12) 甘肃省科技计划(1309RTSA041)联合资助
【分类号】:P618.13;P5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勇,靳保军,马兴芹,杨明领,田承春;渤南油田三区构造应力场研究与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4年01期
2 谢富仁,崔效锋,赵建涛,陈群策,李宏;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3 操成杰,周新桂,舒能益,鄢彬,罗国仕,邢振辉;川北阆中地区大安寨段构造应力场与油气成藏预测[J];地质力学学报;2004年02期
4 韩军;张宏伟;朱志敏;宋景春;;阜新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化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J];煤炭学报;2007年09期
5 王金龙;;构造应力场回归分析方法及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5期
6 张胜利;;构造应力场模拟——有限元理论、方法和研究进展[J];西北地震学报;2010年04期
7 田宜平;刘雄;李星;魏民;;构造应力场三维数值模拟的有限单元法[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8 胡秋媛;;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在地质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年10期
9 鄢家全,时振梁,汪素云,环文林;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J];地震学报;1979年01期
10 李玉龙;陕甘宁青四省(区)新构造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动力来源的初步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197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先泽;欧阳杰;王金明;夏怀宽;;辽宁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及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2 何玉林;蒲晓虹;周荣军;钱洪;黎小刚;;四川地区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分区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3 高月华;杨凤丽;周祖翼;;利用非线性弹塑性有限元进行构造应力场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杜子勤;;利用断裂产状推演古构造应力场的方位[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5 贾善坡;闫相祯;杨丽;;油田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边界载荷判别的反演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胡才博;蔡永恩;;构造应力场方向对库仑破裂应力及其变化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7 胡才博;蔡永恩;;构造应力场方向对库仑破裂应力及其变化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沈立英;;珠江三角洲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三维数值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9 杨理华;;唐山地震区现代构造应力场[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10 崔效锋;谢富仁;张红艳;;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的厘定[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操成杰;川西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分析与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2 谭成轩;辽河油田张强凹陷现今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6年
3 梅海;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及灾害效应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新辉;乌东德水电站及邻区地应力场特征综合分析[D];长江科学院;2015年
2 赵伟策;辽西南部建昌药王庙一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序列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黄骥超;基于地震观测资料的构造应力场反演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5年
4 叶志达;冀中坳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叶林;广西大厂矿田铜坑矿区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6 郑丁;华北地区东部构造应力场模拟[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刘雄;基于角点网格数据模型的三维构造应力场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8 郭磊;构造应力场作用方式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刘权;浙江衢州新路盆地古构造应力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王宏强;鄂尔多斯中生代盆地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转换与沉积——构造格局[D];西北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97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597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