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微生物白云岩储集层特征、成因和分布——以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四段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16 08:36

  本文选题:四川盆地 切入点:震旦系 出处:《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岩心和薄片观察、单井资料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剖析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储集层特征、成因和分布。微生物白云岩为灯四段主力储集层,球形白云石的发现揭示白云石化与微生物作用有关,属早期低温沉淀的原白云石;原生基质孔和准同生溶蚀孔洞构成储集空间的主体,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与桐湾运动相关的层间岩溶作用及埋藏-热液溶蚀作用成因。微生物丘滩复合体和准同生溶蚀作用是灯四段储集层规模发育和分布的主控因素。台内裂陷周缘的微生物白云岩储集层厚度大、连续性好、品质优,是重要的勘探对象。
[Abstract]: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core and thin slice, single well data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rigi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Dengying formation of the Sinian system in Sichuan Basin are analyzed. The microbe dolomite is the main reservoir of the fourth member. The discovery of spherical dolomite reveals that dolomitization is related to microbial action and belongs to the proto-dolomite precipitated at low temperature in the early stage, and the primary matrix pore and quasi-synchrogenic solution pore constitute the main body of the reservoir space. It is not the interlaminar karstification related to Tongwan movement and the origin of burial hydrothermal dissolution, which is considered by predecessors. The microorganism mound complex and quasi-synchrogenic dissolution a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size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the Changliang formation. The microbe dolomite reservoir around the rift in the platform is very thick. The continuity is good, the quality is excellent, is the important exploration object.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集层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16ZX05004-002) 中国石油集团科技重大专项“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2014E-32-02)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洛耶·伊利契 ,岩英;热液-沉积白云岩[J];地质地球化学;1978年03期

2 胡廷芹 ,钱小鹗;白云岩微溶蚀研究某些新进展[J];广西地质;1992年02期

3 王德景;;白云岩之谜[J];地球;1983年02期

4 田景春,陈洪德,侯明才,覃建雄,周雁,夏青松;右江盆地晚古生代白云岩特征及成因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年03期

5 孙钰;钟建华;袁向春;;惠民凹陷沙河街组一段白云岩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年03期

6 范海明;;山西省优质冶镁白云岩的找矿方向[J];华北国土资源;2007年03期

7 周强;邵兰芳;;鹤壁发现一特大型白云岩矿[J];资源导刊;2011年08期

8 赵建中;王晋南;;阳城县冶镁白云岩矿资源开发利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9期

9 何永年;郭金弟;;北京小汤山白云岩实验变形及其组构变化[J];地质科学;1965年01期

10 李昌文;孙加定;蔡自祥;林楚生;;安徽贵池黄龙群下部白云岩中Pseudostaffella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论评;196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承运;;浅谈白云岩(石)的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查中的意义[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齐敦伦;;关于苏、皖南部黄龙组下部白云岩时代归属问题[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3 刘铁庚;叶霖;王兴理;邵树勋;;白云鄂博“白云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胡世忠;;论长江下游的黄龙组白云岩的时代及淮南运动[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5 李耀西;陈宏明;;苏浙皖地区黄龙组下部白云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穿时的机理[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6 先大贤;;白云岩及其红粘土地基土洞溶洞浅析——以贵州省湄潭酒厂扩建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为例[A];工程地质勘察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1994年

7 ;苏浙皖地区黄龙组下部白云岩实测地层剖面[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8 胡兴旺;刘吉;李忠水;孙立岩;王健;;浑江九队白云岩矿床地质特征[A];2011建材非金属矿地质勘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瑛;陈宏明;汤再如;;老虎洞白云岩的成因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4年

10 高翔;王平康;彭强;高远;王成善;;松科1井嫩江组湖相白云岩的成因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张绍伟;盂县羊泉冶镁白云岩普查野外施工结束[N];中煤地质报;2007年

2 特约记者 白文起 通讯员 周正茂;彭水发现大型炼镁用白云岩矿床[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3 中科;“雪球地球”假说找到新证据[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4 杨树文 杨英珉;九龙峡金属镁矿资源开发达成协议[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肖时珍;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化学剥蚀速率及碳汇潜力[D];西南大学;2017年

2 张永生;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奥陶系马四组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飞宇;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呼和沙拉地区白云岩矿资源调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刘梦醒;外源水对白云岩流域岩溶碳汇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邱高;粘土质白云岩固化水中铜离子的作用与机理[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李子雪;吉林省白山地区白云岩矿可开发性评价[D];吉林大学;2013年

5 周锋德;泌阳凹陷裂缝性白云岩油气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6 张桠楠;雷家地区沙四段白云岩裂缝型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7 孙永丽;白云岩地区土壤退化机理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8 何建中;雷39块杜家台油层难动用储量评价与部署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19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19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1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