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滞留机制
本文选题:采油微生物 切入点:运移 出处:《石油学报》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迁移过程中的滞留特征明显。以2株典型采油微生物Pseudomonas aeruginosa WJ-1和Bacillus subtilis SLY-3为研究对象,通过等温吸附实验和流动实验研究了其迁移滞留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多孔介质的比表面积越大,吸附位点越多,菌体的吸附量越大。菌体和多孔介质表面的疏水性关系影响菌体在多孔介质表面的吸附量。采油微生物在油藏多孔介质环境中的总菌浓度一般低于3.5×108cfu/mL,在此条件下,采油微生物在油藏多孔介质中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体积较大的微生物运移速度超前,说明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运移过程中存在不可及孔隙体积。采油微生物在多孔介质运移过程中受到平衡吸附和架桥筛分的共同作用,且架桥筛分的作用相比于平衡吸附更加突出。基于实验研究确定了微生物的迁移滞留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了微生物迁移数学模型。研究成果为微生物采油数值模拟软件的研发与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及理论基础。
[Abstract]:Retent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process of microbial migration in porous media is obvious. In 2 typical strains of aeruginosa WJ-1 and Bacillus Pseudomonas microorganism subtilis SLY-3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isothermal adsorption experiment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igration flow retention ru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ous medium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adsorption sites more adsorption amount of bacteria the greater the cells and the surface of the porous media. The hydrophobic effect was adsorption on the surface of porous media. The microbial total bacteria concentration in porous medium in the environment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3.5 * 108cfu/mL,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adsorption of microorganism oil in reservoir porous medium with Freundlich isotherm. The microbial migration large volume velocity the advance that the microbial existence of inaccessible pore volume in porous media during the process of migration. Microorganism in multi Influenced by the adsorption and bridging the sieving transport process in porous media, and the bridging role of screening compared to the equilibrium adsorption more prominent.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to determine the microbial migration retention mechanism, and on this basis to revise and improve the microbial migration model.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experimental basi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MEOR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earch and optimization of softwar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013AA06440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华北油田上产稳产800万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4E-3507)资助
【分类号】:TE35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维耀;黄延章;;多孔介质对气-液相变过程的影响[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8年01期
2 司广树,姜培学,李勐;单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和换热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3 李传亮;多孔介质的应力关系方程——答周大晨先生[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2期
4 杨满平,李治平,李允,王正茂;油气储层多孔介质的变形理论及实验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3年06期
5 刘泽佳,李锡夔,武文华;多孔介质中化学 热 水力 力学耦合过程本构模型和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6 李铎;宋雪琳;高志娟;代锋刚;李方红;;多孔介质中铁的吸附分配和迁移特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赵治国;解茂昭;;伞喷油雾与热多孔介质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7年06期
8 李明春;田彦文;翟玉春;;多孔介质反应体系中的耦合扩散效应[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9 王关晴;程乐鸣;郑成航;骆仲泱;岑可法;;往复热循环多孔介质“超焓燃烧”特性[J];化工学报;2009年02期
10 刚洪泽;刘金峰;牟伯中;;多孔介质中微生物生长行为和传输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胥蕊娜;姜培学;赵陈儒;黄寓理;;流体在微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韦昌富;;多孔介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3 黄拳章;郑小平;姚振汉;;含液多孔介质力学问题的边界元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饶文涛;李本文;;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工业应用数值模拟研究[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郁伯铭;员美娟;;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的分形分析[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郭尚平;于大森;吴万娣;;生物脏器多孔介质的孔径分布和比面[A];全国第一届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81年
7 刘志峰;赵刚;张有为;刘正锋;李柯;王晓宏;;固体颗粒在逾渗多孔介质中的吸附特性[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吴金随;尹尚先;;颗粒堆积型多孔介质内孔喉模型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黄拳章;郑小平;姚振汉;;用边界元法模拟含液多孔介质的等效力学行为[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建省;王晓纯;;具有流固热耦合影响的可变形多孔介质动态物质面分界特征[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刘相东;多孔介质干燥理论与应用并行[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饶文涛;多孔介质燃烧新技术及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3 饶文涛;新一代燃烧技术——多孔介质燃烧[N];中国冶金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赛;多孔材料毛细孔收缩热质传递及分形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欧阳小龙;多孔介质传热局部非热平衡效应的基础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苗同军;裂缝型多孔介质渗流特性的分形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琪;悬浮微小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特性的理论及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代华明;多孔介质内煤矿低浓度瓦斯燃烧波多参数耦合时空演化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郑佳宜;硅藻土基调湿材料内热湿迁移过程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刘宏升;基于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超绝热发动机的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林博颖;惰性多孔介质内的液雾燃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张东辉;多孔介质扩散、导热、渗流分形模型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10 王恩宇;气体燃料在渐变型多孔介质中的预混燃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洋;重金属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模型与仿真[D];重庆大学;2012年
2 范雪晶;液体形态对颗粒堆积型多孔介质传递特性的影响[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3 戴振宇;部分填充多孔介质通道内流体流动及传热特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赵哲;颗粒堆积多孔介质干燥过程模拟及试验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璐;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折褶滤芯数学模型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雨晴;太阳能多孔介质空气吸热器传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李晟昊;孔隙尺度下多孔介质声传播的格子Boltzmann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周欣欢;均质流体及多孔介质温度分布的磁共振测量[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朱自浩;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分解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汤凌越;多孔介质内油气混相与扩散特性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26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26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