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南部珠江组混合沉积作用
本文选题:混合沉积 切入点:三角洲前缘 出处:《海相油气地质》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南部珠江组下部广泛发育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通过测井、地震和岩心等资料综合研究了工区混合沉积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模式和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工区混合沉积可分为相缘混合和原地混合,相缘混合主要是在浅海三角洲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边界的结合部位、在低能水动力环境下的细粒陆源碎屑与泥晶碳酸盐的混合沉积,原地混合主要是在三角洲前缘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的砂级硅质碎屑颗粒与碳酸盐生物碎屑的混合沉积。原地混合沉积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和渗流特征有显著影响。描述了原地混合沉积的泥岩—碳酸盐岩—砂岩—碳酸盐岩—泥岩相层序,并讨论了陆源碎屑注入、古地形、海平面升降及三角洲迁移等影响透光带范围的因素是如何控制研究区的混合沉积分布的。
[Abstract]:Mixed deposits of terrigenous clastic rocks and carbonate rocks are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Pearl River 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Huizhou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The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ixed sediments in the working area are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by logging, seismic and core data.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mixed deposits in the working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facies margin mixing and in situ mixing, and the facies margin mixing is mainly at the boundary of shallow sea delta facies and carbonate platform facies. Mixed deposition of fine-grained continental clastic and mud-grained carbonate in low-energy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 In situ mixing is mainly the mixed deposition of sand grade siliceous clastic particles and carbonate bioclas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elta front high energy hydrodynamics. In situ mixing deposi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percol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facies sequence of mudstone, carbonate rock, sandstone, carbonate rock and mudstone mixed in situ is described. It is also discussed how factors such as continental clastic injection paleotopography sea level rise and fall and delta migration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mixed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作者单位】: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基金】: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南海东部海域低孔低渗油气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编号:CNOOC-KJ 125ZDXM 07LTD)”资助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祥辉;;层序地层中的混合沉积作用及其控制因素[J];高校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2 蔡进功,,李从先;内蒙西南部石炭系碎屑岩-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年01期
3 董桂玉;陈洪德;李君文;林良彪;钟怡江;罗进雄;王峰;陈安清;李洁;;环渤海湾盆地寒武系混合沉积研究[J];地质学报;2009年06期
4 赵会民;;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四段混合沉积特征研究[J];沉积学报;2012年02期
5 王国忠;南海北部大陆架现代礁源碳酸盐与陆源碎屑的混合沉积作用[J];古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6 董桂玉;何幼斌;陈洪德;辛长静;罗进雄;王爱丽;孙以德;;惠民凹陷沙一中湖相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以山东商河地区为例[J];沉积学报;2007年03期
7 董桂玉;陈洪德;何幼斌;秦志勇;罗进雄;辛长静;;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研究中的几点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9期
8 董桂玉;何幼斌;陈洪德;罗进雄;秦志勇;;湖南石门杨家坪下寒武统杷榔组三段混合沉积研究[J];地质论评;2008年05期
9 沙庆安;混合沉积和混积岩的讨论[J];古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10 张金亮;司学强;;断陷湖盆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以东营凹陷金家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为例[J];地质论评;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福生;严兆彬;杜杨松;;混合沉积、混积岩和混积层系的讨论——兼论浙江江山藕塘底组混合沉积的类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天然气重大发现[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3 聂逢君;王华;李思田;朱伟林;;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储层及输导体沉积学特征[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4 杨玉卿;张聪慧;;珠江口盆地文昌15-1油田珠江组含油储层分布预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5 聂逢君;李思田;解习农;;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珠海、珠江组砂岩成分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探讨[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6 舒誉;施和生;杜家元;;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勘探新领域[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7 李振五;;珠江口盆地区域工程地质调查的声波地震勘查[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8 庞雄;;南海深水区低位扇研究[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9 ;珠江口盆地(西部)低阻油藏勘探新发现[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10 陈长民;杨少坤;;试论珠江口盆地(东部)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储量增长方向[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卢轶;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钻获可燃冰[N];广东科技报;2013年
2 记者 操秀英;我首次在珠江口盆地钻获高纯度新类型天然气水合物[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田巍;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边界断裂生长联接及其相关褶皱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李云;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新统珠江组深水沉积学[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SANI.A.M.BACHIR;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番禺低凸起热史模拟及油气运移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4 张春明;珠江口盆地油气运移主通道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柯惟;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混合沉积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宗峰;环渤海湾地区下古生界奥陶系混合沉积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6年
3 李灵波;贺兰山早古生代陆源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模式及地质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王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井区珠海组混合沉积成因模式及其油气勘探前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5 刘鸿洲;珠江口盆地惠东地区古近系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时空耦合及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6 王笑雪;珠江口盆地白云南凹ZHSB6层序沉积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胡润;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灰岩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8 刘富强;利用卫星重力资料研究珠江口盆地北部边界及构造区划[D];长安大学;2014年
9 田媛媛;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中新统丘形反射的成因探讨[D];西北大学;2012年
10 杨振建;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碳酸盐礁滩特征及含气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31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3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