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邢台矿区煤储层孔隙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9 20:18

  本文选题:煤储层 切入点:孔隙 出处:《中国煤炭地质》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查明邢台矿区煤储层孔隙分布特征对煤层气含气量和可采性的影响,对采自邢台矿区不同生产矿井的6个煤样进行了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压汞实验分析,结果发现该区煤储层孔隙具有如下特征:6个煤样平均孔隙度为5.87%,对煤层气的储集开发贡献一般,其大小与煤变质程度和大孔含量关系密切;煤储层吸附孔平均含量达74.29%以上,渗流孔含量很少,这对煤层气的储集非常有利,但影响煤层气的开发;6个煤样的中孔孔容都不太发育,成为煤层气渗流的“瓶颈”;3~17 nm的孔隙对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具有控制作用,大孔、中孔几乎不起作用;分析6个煤样的压汞曲线发现,孔隙类型以半封闭孔、封闭孔为主,孔隙连通性较差,不利于后期煤层气的开采,应加强此类储层煤层气钻井工艺和开采技术研究,通过储层改造来改善煤层气的可采性。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e of po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reservoir in Xingtai mining area on the gas content and recoverability of coal bed methane, the maximum vitrinite reflectance and mercury injection were analyzed for 6 coal samples from different production mines in Xingtai mining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osity of coal reservoir in this area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average porosity of six coal samples is 5.87,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 is general, its siz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coal metamorphism and the content of macropore, the average content of adsorption pore in coal reservoir is more than 74.29%. The content of percolation pore is very small, which is very beneficial to the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 but it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 and the pore volume of 6 coal samples is not very developed, and the pore at 317nm is the "bottleneck" of coalbed methane percolation, which can control the pore volum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The mercury injection curves of 6 coal samples show that the pore type is semi-closed, the main pore is closed, and the porosity connectivity is poor,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exploitation of coal bed methane in the later sta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coverability of coalbed methane, the drill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this kind of reservoir should be strengthened.
【作者单位】: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分类号】:P618.11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可新;潘树仁;吴加和;傅雪海;;中国褐煤储层的力学特征[A];第七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2年

2 柳迎红;杨凯雷;廖夏;;煤储层吸附能力影响因素研究[A];2013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郝守玲;钱菊华;薛诗桂;;煤储层物理模型设计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曾家瑶;吴财芳;;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渗透性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金宁;傅雪海;;铁法矿区煤储层裂隙系统评价与渗透率预测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素新;肖红艳;;煤储层中微孔隙和微裂隙的扫描电镜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姚征;袁远;王孝亮;熊先钺;王安民;;煤储层水力压裂中压力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8 雷益龙;;焦坪矿区下石节煤矿JPC-01井煤储层基本参数分析[A];瓦斯地质基础与应用研究[C];2011年

9 吴见;叶建平;马银起;徐文军;胡滨;李鸿飞;房超;;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储层特征及有利目标区分析[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金波;吴财芳;;恩洪矿区煤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及勘探开发建议[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海海;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煤储层物性特征与综合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2 闫涛滔;渭北煤层气示范区煤储层成藏演化控制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张洲;围岩与煤储层裂隙对应关系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4 陈立超;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压裂裂缝延展机制及充填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5 许小凯;煤层气直井排采中煤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其压降传播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6 吴群;延川南煤储层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2年

7 钱进;含裂隙煤储层地震数值模拟与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蔚远江;准噶尔盆地低煤级煤储层及煤层气成藏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刘长江;CO_2地质储存煤储层结构演化与元素迁移的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10 雷能忠;芦岭井田煤储层属性预测与随机建模[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新秀;中高阶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孙红明;阜康矿区煤储层水溶气含量模拟与水文地质控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周为喜;基于角点网格的煤储层三维建模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梁冲冲;黔西珠藏向斜主要煤储层临界解吸压力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王有坤;贵州松河龙潭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储层强化机理与工艺[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张大伟;阜康矿区煤储层孔隙裂隙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罗金玲;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物性及地质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陈同刚;韩城地区煤储层精细描述及物性主控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9 魏强;淮南潘集深部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李臣臣;沁南煤储层裂缝渗透率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16358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358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d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